第一章 二十三世紀的好少年(1 / 2)

自從2000年人類全麵邁入信息時代開始,人類的知識開始爆發增長,而人類的學習能力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直到2123年,終於突破性地研究出了知識傳輸器,通過模擬腦電波與被傳輸者的腦電波共鳴,然後將海量的知識一次性輸入大腦!原本存在的九年製義務教育沒有了,變成了16歲時的知識輸入......原來的大學研究生沒有了,變成了18歲時的知識輸入......普通人基本到這裏就可以正式進入社會參加工作了,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無法再接受第三次傳輸,這種方式雖然快捷,但其對大腦的承受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個別才——比如文藝,可以繼續接受傳輸直到將所需要和感興趣的知識全部裝進腦子裏!

文藝,男,22歲,來自中華區的宅男,180的中等個頭,一個鼻子兩隻眼的普通長相,屬於扔到人群中就找不到的那種。專業機械裝甲,愛好星際探險。自從16歲開始進行第一次知識傳輸時就發現自己的大腦異於常人,在別人因為傳輸反應躺在病床上哼哼唧唧的時候他已經回家玩遊戲了...尤其是在大學裏每年一次的知識傳輸讓他掌握大量先進文化:什麼星際探險、飛船建造與修理、單人機甲設計、醫療救護等等各類探索宇宙必備技能。他非常崇拜21世紀初的大漫畫家斯坦李!尤其他畫的鋼鐵俠,讓他癡迷不已,雖然現在的技術早已超越了漫畫裏的托尼斯塔克,但在當時原始的世界裏能想象出鋼鐵俠這種先進的單兵機甲還是很了不起的才!從而他還特地灌輸了一次世界曆史,想從曆史上各國的鎧甲裏尋找靈感來創作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機甲!

2250年9月5日,大學開學後的第四早上,文藝從知識傳輸室內施施然地走了出來。雖然他這已經是第五次接受知識灌輸了,每多一次灌輸,大腦所要承受的壓力就越大。那種腦子即將爆炸的感覺依舊讓他難受,可惜在營養液裏泡了四腹中空空,什麼都吐不出來。草草地吃過飯就回到宿舍一頭躺倒。回想著自己的過去不由笑出聲來......

這學期結束他就可以去朝思暮想的宇宙航局報到了!現在人類最遠也就是移民到GJ357d。這是一顆距離地球31光年長蛇座內的一顆行星,外號“希望之星”。而他的任務就是繼續向銀河係探索!尋找新的宜居星球。

就在文藝浮想聯翩的時候,他的手環響了,舉起一看是發張應的電話:“藝,知識灌輸結束了吧?你應該有半個月的休息期,來我這邊玩吧,咱們去大明宮玩。”文藝:“行啊,我明就去,不就西安嘛,1000多公裏近的很!”

第二,文藝就去了車站,短短半時就坐著子彈倉來到了西安。與前來接站的張應來了一個激情擁抱後就問道:“你現在活的很瀟灑啊,比我這個大學生還舒服!”張應笑著回道:“我哪能跟聯盟未來的探險家相提並論啊,流水線上被硬塞了一大堆文化保護知識下來的人隻能在這樣的古城裏做做曆史文化保護。比不上你可以暢遊於宇宙啊。”“這段時間是大明宮開放日,我帶你走員工通道,給你好好嘮嘮下大明宮的一些傳。”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曆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製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大明宮占地麵積約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至今已有240年。”

張應接著又到:“其實,大明宮地麵建築基本都是重新修建過的,沒什麼好看,但我們最近一次在繪製大明宮地基圖的時候檢測到有些宮殿下方存有不少暗室!因為這些暗室在底下太深,現在隻是剛剛打通,還不對外開放,你有幸可以跟我混進去瞧瞧,看看裏麵那些真正的古董!都是真品啊!”

文藝頓時就被勾引熊熊的欲望之火,幻想著能在裏麵找到一副完整的唐光明鎧!根據敦煌莫高窟彩塑王像所著鎧甲複原,由1590片魚鱗甲和644片長條甲編綴而成。“明光鎧”為唐十三鎧之首,胸前和背後有金屬圓護,打磨的極光滑,頗似鏡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故名“明光鎧”。-“見日之光,下大明”種種關於光明鎧的描述讓文藝癡迷不已,雖然他自己也按著資料做過一套,但總感覺似是而非,有一種很別扭的感覺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