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萬壽宮內聚一堂(1 / 3)

商周時期有百子,得上諸仙授藝,於亂世下鬥法,幾十年風卷雲汐。秦漢唐宋元明清,幾千年龍吟鳳鳴,終落得帝王歸俗,共和起,百事興。

薑聽雲自幼入道,修行於萬壽宮祠。無任俠江湖之勇,少兼濟下之誌,樂於終老西山下,不求聞達廟堂前。然世事豈聽人願?少如意而多無常,及至民國十六年,出江城再起風雲。

民國16年(1927年)春,農曆三月初一(4月2日),晴。江西的三月,這樣的晴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又逢南昌城內的萬壽宮舉辦廟會,象湖中的祈福島上可謂人山人海。

而與此同時,南昌城外,西山腳下,平時清淨的另一個同名的萬壽宮也是熱鬧非凡。

城內的萬壽宮無論是東門王羲之題寫的“永鎮江城”,還是西門蘇東坡手書的“昌大南疆”都給它添了一份文人墨客的書香氣,也添了一份名流皇胄的高貴氣。

城外的萬壽宮少了幾分貴氣,卻多了幾分仙氣。

道家自古有三十六洞和七十二福地的法,西山萬壽宮附近的西山洞和逍遙洞獨占其二。除此之外簇還是許遜師所創道教淨明宗的祖壇。

今恰逢初一,本就是善男信女們上香祈福的日子,又有不少趁著好氣踏青而來的文人墨客、商賈百姓,一時間讓往常平靜的道觀熱鬧非凡。

宮門前的男人們有的穿著新式的中山裝,有的穿著老式的馬褂長衫,也有的人穿著休閑的西裝。

女人們則大多是各種顏色的長袖上衣配長至腳踝或者腿的長裙,也有一些穿著民國最流行的新式旗袍。

親人朋友間各自聊著各自的話題,本來誰也不會在乎道觀門口誰來了,而誰又走了。

可是此刻正要走進道觀的這四個人,卻是任誰也會多看幾眼的。

四人二老二少。一邊是一位身體有些發福的僧人,帶著一個十五六歲憨頭憨腦的和尚來逛道觀。

另一邊的配置更是難得一見,一個五十歲上下身材高大的男傳教士,穿著一身黑色的傳教士袍子,開心地如遊覽名勝一般走在前麵,不時對萬壽宮和西山的風景指指點點。

旁邊的一個人也是穿著黑色的罩頭的傳教服,頭部被遮的很嚴,身形偏矮,單肩背著一隻釘了皮帶的長方形條格紋箱子,走在男修道士的後麵。

人們紛紛猜測這和尚和教士是來道觀砸場子的不成?

幾來一直同行的四個人,對於路饒指指點點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

女子似乎有點不悅,聲到:“師父,都是您瞎帶路,結果昨隻能住在南昌萬壽宮裏,我們是有要緊事的。”

男傳教士則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艾米麗呀,這個事情師父也沒辦法,都叫萬壽宮,我怎麼知道是哪個?”

女子:“您不是您和薑宗主父子都是故交,來過好幾次了嗎?這兩個萬壽宮,一個在城裏一個在城外,您能分不清楚?

我看您昨晚上就是想去逛南昌的吃街了。您一個人是吃了多少樣東西,還把一碗腸扣倒在瓦罐粉裏吃,當地人都佩服您老人家是真正的吃主。”

男傳教士略微有點不好意思,解釋到:“這個人老了呀,記性有時候就差點,你看祥默大和尚不也是沒記住是哪個萬壽宮嗎?”

女子:“您和祥默大師又是聲嘀咕,又是給人家買白糖糕。大師怎麼好意思揭穿您?”

就在兩個外國和尚嘀嘀咕咕的時候。和尚背著一個有些老舊的竹子行李架子,盯著遠遠的西山上一道飛快移動的身影,露出驚訝的表情。

尋常人很難看清那麼遠的地方,但是和尚自幼跟隨等閑大師修行,眼光非常人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