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十七年,大唐毅宗皇帝吊死梅山,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爭霸中原,征伐不斷,十餘年後,占領中原者,非漢室,而是東夷族,凃部,建國大餘,取年年有餘之意。
建元四十三年,建元帝崩於東夷,五皇子凃睿定廢幼主凃悻,自立為帝,改元建新,是為建新帝,並開始入主中原。與此同時,各國都先後稱帝,北有蒙元,南有大慶,西域諸夏,東方諸夷。
建新二十三年,建新帝駕崩,其四子燁玄繼位,改元建武。建武帝雄才大略,北聯蒙元,南擊大慶,西伐諸夏,三征東夷,雖未一統天下,但已是餘國建國以來最有作為的皇帝了。
元帝和建新帝一直重用漢臣,因此大餘一直受到漢族子弟的擁戴,不像蒙元和西域諸夏,一直以來遭到中原漢族的抵抗。
當年,建元帝手下有十二名漢室重臣,他們為大餘能夠入主中原獻出了一生,建元帝便封其為四王八公,另外投誠的漢室三十六人獲封侯,七十二家族融入大餘的八鎮。如此東凃人便建國中原,統治中原。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廟堂上建武帝早已兩鬢斑白。
這一年是建武四十七年,離大餘建國已有百餘年,入主中原也已有七十年之久。
這時恰好是中秋佳節,京城各大酒樓掛滿了各色燈籠,那達官貴人的府邸也早已掛滿了紅色燈籠,喜慶而不失富貴。紫禁城內,穿過紅牆綠瓦,走過紅白小道,禦花園以東,就是乾東五所,舊時又稱北五所,與乾西五所相對應,北五所住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帝的兒子們,當然不隻是五個人,而是未滿二十歲的皇子;相反的是,乾西五所住的是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們。
這時,一少年坐在乾東五所中的第三所小院內,旁邊站著一穿青衣的宮女,那少年翻著一本青色封皮的線裝書,嘴角時不時一笑而過,心裏苦道:
真是啊,我堂堂十四皇子,竟然住在這樣簡陋的房子,真是沒想到啊!
同時書裏一翻,原來在唐末時,曾祖父建元皇帝,封了四大異姓王,分別是:北靜王水溶,東安郡王穆鋒,南平郡王霍平,西寧郡王金術。
四人以前有各自的姓,隻因建新帝在入主中原時,為了能夠服重,便改了姓。分別對應漢族的五行之說,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東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的說法。但也隻不過是為了表示餘國入主中原是上天的安排而已。
話說這位十四皇子,名叫凃玧玟,是建武帝的第十四子,母親是李貴妃,同時他也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皇庶子,不說當今皇後有三子兩女,隻因他母親是漢女,在大餘的祖訓上,便有可以娶漢室女子,但不能是皇後;生下的子嗣,自然也沒有繼承權,當然,是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否則庶子們也是沒有繼承權的。
也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隻不過這是口頭上而已,就連高祖建宣帝都是凃部的次子,建元帝也是排行第三,建新帝排行第五(沒有嫡子),現在的建武帝,排行也隻是第四,而且不是嫡子。
但今時絕非往日,當今聖上有二十七子,二十三女,成年皇子就有九人之多。子嗣雖多,但活下來的也不過皇子十八人,皇女十三人而已。
看了一下午的書,凃玧玟終於弄明白了自己身處在什麼樣的世界之中!竟然沒有沒有繼承權,那就玩的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唄,反正皇帝老子也不管他這個皇十四子,何必為了討好建武帝而努力學習呢!不如學習賈寶玉,做個富貴閑人,又有什麼不好呢?
心裏雖然這樣想,但還是不免有點遺憾,如果不是當今皇後有三子,他也不會就這麼早放棄。看看,人家所在的時代,嫡子最多也就是一兩個,而他這裏確是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