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起(1 / 2)

其實連我自己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聽過這句話,初中,高中亦或者是大學?

時間太過於久遠,很多事情都無法去追溯。

對於這句話,我也沒有用心去記憶。但不知道從哪位老師的口中聽到這句話後,他仿佛便印在了腦海中。這或許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哪怕不求甚解!

最近因為工作生活的原因,在某個獨處的瞬間,腦海中突然蹦出了這句話。就像被掩埋在泥土下的根一般,雖然感受不到,他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

為此,自己特意上網查詢了這句話的出處,弄清了這段話的語言背景,心中的一絲疑惑總算散開。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全段的結尾,理應是總結性的,最重要的話語。但不知為何,我反倒比較看重“囂囂”這二字。

囂囂:悠然自得無所求。

想的稍微多一點,這“囂囂”二字,與範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人有三千情絲,得慧劍又何其難!或許正是如此,人總是悲苦的吧?

人或許是夾雜著悲苦的青色,但人生並不應該是單一的色調!

前端時間看到一篇關於分析中國文化和人心的書籍,裏麵提到一種“嬴政文化”現象。其實對始皇帝“嬴政”的生平,我並不算了解。隻是從影視亦或者書籍的某個片段知道,嬴政的童年應該是不幸,亦或者憋屈悲苦的。而“嬴政文化”的出發點,其實就是因為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嬴政極度自卑的心理,進而希望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讓世人都認可自己。

且不論書中對嬴政的生平分析是否準確,但內裏的心理分析卻讓我猛然驚醒!——我們難道不正是一個個弱化版的嬴政嗎?

有一次跟朋友閑聊,他提到現在的人心都太過於浮躁,急於求成。小到個人,剛剛入一行,便計劃著年底住洋房買豪車。大到社會,各種媒體廣告宣傳著“窮屌絲翻身把歌唱”的故事!

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夜暴富的氣息,仿佛唯有暴富,才能解憂!是社會病了,還是我們自己迷失了?

“嬴政文化”現象,極致的“成王敗寇”的理論,在中國曆史的土地上生長了兩千多年,根須滲入到各個角落,讓人根本毫無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