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節日中的南京,街道上燈籠高懸,彩旗飄飄,一對新人康宏宇與梁詩韻的婚禮在麗澤苑大酒店隆重進行。昔日的一對的戀人康海與梨瑞英變成現實中的兒女親家,相互握手,瞬間擁抱,眼光對視中現出歡喜、驚訝,興奮、尷尬,激動、苦澀,始料未及,難以言表的心情……此時的讀者如雲裏霧裏,欲知故事起因,還的從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康海、梨瑞英談戀愛說起……
正值青春年少的小夥康海,一米六五的個頭,留著小平頭,濃眉大眼,堅實的身板,在他們班裏就是妥妥的帥哥一枚。高大帥氣功課又好在校園裏一走引來無數女生側目。暗戀他的女生很多,同學中有一位姑娘叫梨瑞英的就是眾多暗戀者中的一位,今年初二的她學習還算不錯,說來世間的事無巧不成書。當年的他們從一年級上學走來,直到目前初二,機遇和緣分讓他倆並肩而學習,從未有書桌分離。康海是位勤奮上進的好孩子,學習總比瑞英略勝一籌。經常互幫互學成為一種常態。
康海的父親是位為人憨厚,帶有份鐵匠手藝的莊稼人,打鐵種地是一家經濟唯一來源。母親是位家庭主婦育有兩子一女。住房不太寬敞的家,在村中也算殷實,康海是家中的長子。農村的孩子隻有讀書上學才是唯一出路。瑞英家境就大不相同。父親是位有膽有識的農民,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家中開設油房,雇司機在外跑運輸,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母親是位醫技不錯的鄉村醫生,在鄉衛生院婦產科上班,育有兩子兩女,瑞英是姊妹中最小。殷實的家庭使得本來就活潑開朗的小瑞英平時穿著打扮都優於旁人。
初二開學季,座位都要重新分配,康海、瑞英,在一茬又一茬老師的輪換中,點名又分到了一桌。王秀水老師:“康海、瑞英坐靠牆第三桌”。衣著藍色上衣,淺色褲子的康海和穿著秋季服飾秀氣十足,留剪發頭的瑞英對視一笑,從小學一年級的兩小無猜到初中的情竇初開,笑意中不經意的感覺如同觸電一般,有種莫名其妙說不出的感覺,情愫暗生。
做為六十年代末出生的那代人,正是十年文革動亂的年代,物質也相對匱乏。從背上書包上學堂,到十年文革的大結束。他們倆課餘時間的集體勞動,到農村夏、秋拾穗、高梁、玉米,假日一起為家打豬菜,同學習同勞動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那年同學們參加勞動修養課一群,大家三三倆倆結伴,去秋天的田野裏為集體拾丟失的高梁,玉米。積極性挺高的康海,有意無意的又跟瑞英結伴,而且主動幫助瑞英,傍晚時分,康海肩扛手提氣喘籲籲回到學校,贏得了老師、同學的一片掌聲。在瑞英幼小的心靈裏也有了微妙的變化。
七十年代,農村散養雞、豬成為一種潮流,嚴格講是家家窘迫的生活,成為一種填補生活開支的經濟來源。割青草,打豬菜成為每天的必修課。那年暑假康海照例背著籮筐去地裏割草,康海人聰明又勤快不一會兒就裝滿了筐正準備往回走,突然眼前一亮,看見一女孩也在割草,不禁一陣竊喜!“瑞英你也割草啊!我來幫你”。拿著鐮刀正在打豬菜的瑞英,抬頭望見順著渠堰轉過來的康海,心為之一顫:“康海哥,你也打豬菜?”說話間已麵紅耳赤。“哼,一樣,英英這邊草不比那邊好,跟哥去那邊吧。”年齡上康海略長瑞英三兩個月。邊打菜,也沒話找話地談論著同學們事,越走越遠。手腳麻利的康海一會兒就幫她割滿了,兩年輕孩子肩扛、背背走了回來……不能言語的心越來越近,那年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