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為什麼要自沉昆明湖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朝末年的秀才,是我國近代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同時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麵都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名人,卻在自己學術生涯處於巔峰之際,於頤和園昆明湖沉湖而死。王國維的死引發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人們不禁紛紛揣測:王國維為什麼要在人生的鼎盛之際選擇自沉?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作出這樣的選擇呢?經過總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殉清”說。王國維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是清朝遺老,為了向末代皇帝溥儀報答知遇之恩——王國維以秀才的身份,被溥儀破大清“南書房行走必須是翰林院甲科出身”的規定,可以直入“南書房”。有這樣一份“恩情”和遺老心態,再做出自殺殉節的舉動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梁啟超將王國維的行為比喻成伯夷、叔齊不肯吃周的糧食。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和羅振玉、吳宓等都支持這一說法。

根據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的記載,稱王國維是“在水裏將遺老生活結束”,可以看出魯迅也是支持“殉清”一說。但也有學者對這一說法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王國維和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等人是有所區別的。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等人不惜委身於日本侵略者,為偽滿政權效力,等待著將來的清朝複辟,而王國維卻在清華任職,一心鑽研學術。他雖然忠心清朝,卻並不為他們賣命,又怎麼會做出“殉清”的舉動呢?甚至還有人對王國維的遺囑進行考證,認為他不可能“殉清”。

第二種觀點,“逼債”說。根據溥儀《我的前半生》中的記載:內務府大臣紹英委托王國維幫忙代售宮中的字畫,但這事被羅振玉知道了,羅振玉以代賣為名把字畫都取走,並把出售字畫所得到的錢財用作償還王國維欠他的債務,導致王國維沒辦法向紹英交代,所以愧疚之下尋死。當時報紙上還登載了王國維和羅振玉合夥做生意虧本,欠下了羅振玉一筆巨大的債務。羅振玉在女婿(王國維長子)死後,同王國維的關係就已經出現問題,羅振玉要求女兒住在家中為亡夫守節,逼王國維每年為自己女兒支付2000元大洋的生活費。王國維隻是一介書生,哪裏有這麼多的錢財,因此導致債務纏身,萬般無奈之下便自尋短見。這一說法經過郭沫若撰寫傳播,幾乎成為了定論。但是根據王國維遺書中對自己後事的安排和其他的一些證據來看,王國維生前並沒有巨大的債務逼得他唯有一死。

第三種觀點,“驚懼”說。1927年春,北伐軍一路進逼北京之時,人人自危。有學者認為,王國維之所以自殺是怕自己這個清朝遺老落入北伐軍的手中,蒙受恥辱。還有王國維把自己腦後的辮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後將會殺光所有腦後留辮子的人。王國維不願將來受辱,所以選擇自沉而死。但是這一說法被很多人質疑,認為這不符合王國維為人處世的方式。

第四種觀點,“諫阻”說。有學者認為王國維投湖自沉而死和屈原投江而死相類似,都是希望以死勸諫。王國維希望通過一死來勸阻溥儀聽從羅振玉等人的主意,東渡日本避難。王國維自沉後,羅振玉愧疚萬分地說:“靜安以一死報知己,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

第五種觀點,“文化殉節”說。王國維的好友,同為清華導師的陳寅恪認為王國維選擇“殉清”,是作為一個清朝遺老對清朝滅亡的絕望,是作為一個文化學者對文化變革的恐懼。當王國維想著 “自沉者能於一刹那間重溫其一生之閱曆”的箴言時,便不顧一切地縱身跳入昆明湖中。也許,這就是王國維選擇自沉而死的原因。

有學者從心理層麵上詮釋王國維的死因,認為王國維之死是為尋求精神的解脫。根據劉雨在《王國維死因考辨》一文中的記載,王國維一生都致力於學問研究,晚年的時候卻遭到清朝覆亡的巨變,使他的精神失去寄托,無法繼續生活下去。再加上家境貧寒,身染重病,兒子去世,因此極度悲觀絕望地選擇了沉湖自盡。

“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這是王國維在死前留給家人的遺書中的一句話。它像是在向人們昭示著謎底,卻又讓人捉摸不透。盡管後世學者對王國維的死因猜測爭議不斷,但王國維選擇自殺的根本原因還在於,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和價值,難以解脫,最終才會走上沉湖而死的不歸路。但是,導致王國維之死的直接原因又是什麼呢?目前還是一個謎,答案恐怕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