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十三節 日本動漫1(1 / 3)

“不要說那麼殘忍的,說說好的不行嗎?你們倆個都是暴利分子嗎?”坤說道!

“那就說日本動漫吧!日本是[1]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桂正和漫畫裏近乎逼真的亞洲人的美,和各種鮮明特色的文化影子。這些都是其他國家動漫望塵莫及的。動漫是日本的第一產業鏈,這就好比中國的仙俠小說和武俠小說在全球沒有國家可超越一樣。日本動畫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1990至今——細化期。

日本動漫,是日本動畫和日本漫畫的合稱。其中,日本漫畫享有絕對的全球第一地位,而日本動畫因過於快速的批量生產和過於龐大的市場需要需求等因素而使多部作品大量節約資金製作過於快速等等情況所以很多作品不如美國極少數動畫電影特效那麼炫目,但是憑著藝術和人設和劇情和氣質等等的創新和趣味性和魅力等等因素在全球仍擁有絕對第一的地位,擁有了廣大的收看人群。這裏所指的美國少數動畫電影,主要是一年隻生產屈指可數,有時候甚至一年隻有一部甚至連一部都沒有的好萊塢電影動畫,由於數量極少,所以可把錢全數投資在這些項目,可以說是資金砸出來的,除了極少數的好萊塢動畫電影外,絕大部分美國動畫(包括電視TV動畫和電影)水準都遠不如絕大多數日本動畫。

1917—1945——萌芽期1917年,下川凹夫攝製《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北山清太郎製日本動漫圖集(19張)作了《猿蟹合戰》,幸內純一創作了《鍋凹內名刁》,此三人為日本動畫的奠基人。其中,下川凹夫創作的《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被公認為日本的第一部動畫片。1933年,日本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力與世間女子》誕生了,它是由政岡憲三和其學生懶尾光世製作完成的。二戰期間,懶尾光世拍攝了“桃太郎”係列動畫片,鼓吹侵略,美化誇耀日本軍國主義,其中的代表作是1944年製作的《桃太郎?海上神兵》。1946-1973——探索期1945年,日本戰敗後,反戰題材的動畫影片頗受歡迎且影響深遠,期間的代表人物是被日本動畫界譽為“怪人”的動畫大師——大藤信郎,他於1927年拍攝了黑白版的《鯨魚》,並於1952年攝製完成了彩色版的《鯨魚》,該部動畫片成為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動畫片。大藤信郎把流傳在中國數千年的皮影戲和日本獨有的千代紙結合起來繪製動畫。大藤信郎在日本知名度極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獎”更成為日本一流的動畫片獎項。1974—1989——成熟期

1974年,日本動畫進入了成熟期。70年代初期,日本湧現出大批科幻機械類動畫(即ScienceFiction動畫,簡稱SF類動畫)的動畫大師,代表人物有鬆木零士、富野由悠季、和森正治、美樹本晴彥等。其中最著名的富野日本動漫蠟筆小新(19張)由悠季是“GUNDAM”係列的創始人之一,他執導了《機動戰士GUNDAM》(1979年)等SF類動畫電影。1982年,河森正治在為《超時空要塞Macross》擔當機械設定時,開始嶄露頭角,隨後他出任導演監製了《超時空要塞》的係列劇場版動畫影片。魯邦三世,也在70年代成功轉型向少年化,取得了巨大成就,TV2係列更是真正使日本觀眾把動畫與漫畫結合,開創了動漫時代,取得了從學生至成人們的一致好評,十年代也成功的海外進出。據統計擁有驚人的13.5億人的粉絲,至今已有43年曆史並仍在放送中。

同期的宮崎駿擺脫了SF類動畫風格的局限,以劇場版動畫為契點,走出了一條“宮崎駿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風格,傳達著天、地、人、神的和諧。影片的思想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啟發著人對神的敬畏,對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風之穀》奠定了宮崎駿日本動畫宗師的地位。2001年宮崎駿攝製的《千與千尋》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大獎和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宮崎駿在日本已成為動畫的代名詞,其成就與地位無人能及。宮崎駿的著名作品還有《卡裏奧斯特羅之城》(1979)、《天空之城》(1986)、《龍貓》(1988)、《魔女宅急便》(1989)、《紅豬》(1992)、《OnYourMark》(1995年)、《側耳傾聽》(1995)、《幽靈公主》(1997)、《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懸崖上的金魚公主》(2008)、《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2010)等。1990至今——細化期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的進一步完善,日本動畫的種類、形式、內容、題材以及從業人員發生了明顯的細化。隨著動畫風格的多樣性,日本動畫進入細化階段。在這一期間,日本動畫的種類豐富多樣。有以淺香守生為代表的美少女動畫,作品有《魔卡少女櫻》(1998年)、《Chobits》(2002年)、《GALAXYANGEL》(第一部:2001年;第二部:2002年);有以大地丙太郎為代表的搞笑動畫,作品有《邪流丸》(1998年)、《水果籃子》(2000年);另外,押井守創作的《攻殼機動隊》(1995年),自成一種風格,以得到觀眾的認可;今敏創作的《千年女優》(2002年),采用了撲朔迷離的敘事手法,探索了一種全新的動畫表達方式。總之,日本動畫以“機器人”、“美少女”為契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動畫之路。發展階段:“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塚治蟲把日本現代漫畫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隻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版本分類:電視動畫:電視頻道上播映的動畫作品。劇場動畫:影院公映的動畫作品,是日本動畫按傳播方式分類的一種,在中國又被稱為電影版。OVA(OAD):原創動畫錄影帶。動漫音樂:一部動漫作品中的音樂,包括主題音樂和背景音樂。原創動漫:依漫畫改編的動畫,由於動畫的更新速度比漫畫快的關係,當動畫的劇集快趕上漫畫時,動畫的劇情就要脫離漫畫,開始動畫原創。cos同人:由漫畫、動畫、遊戲、小說、影視等作品甚至現實裏已知的人物、設定衍生出來的文章及其他如圖片日本動漫影音遊戲等等,或“自主”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