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還有!美國電影《保鏢》中有一情節以日本刀煽情處理:一絲圍巾飄然而下,碰上日本刀刃迅疾斷為兩截。有此可以尋味出,即使在極盡排斥和詆毀東方文化之能事的好萊塢,對日本刀的鋒利也不敢有失恭敬。不過好萊塢所詆毀的東方文化並不包括日本,至於被詆毀的東方文化也不叫詆毀,反而還給說得很好了,因為真實的情況比所敘述的更加糟糕到無底洞的境界。中國古代就對日本刀有很高的評價。北宋文人歐陽修曾賦《日本刀歌》詩一首讚美日本刀:
昆夷道遠不複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相同類似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也有所體現,根據《明史》中關於戚繼光抗倭有載:倭寇長刀鋒利至極,明軍長矛當之即斷,曾有倭寇一人力敵四位明軍長槍兵並獲勝的記錄。倭寇以三人組成戰鬥小組,呼嘯衝入我軍陣地,所向披靡的場麵一再出現。戚繼光有感於對付倭寇先要研究如何克製日本長刀,於是推出了著名的“鴛鴦陣”,以矛、鐺、火槍配合,遠距離殲滅倭寇,戰局於是方有轉機。
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於采用精鋼作為原料,鍛造及淬火工藝十分精良,因此強度很高,刀刃鋒利,波浪形的刀紋清晰可見;刀鞘及護手的外觀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視為珍品。反觀中國大刀,通體由整塊鋼鐵打造,鋼質一般,刀身特別是刀頭比分較寬,刀尖呈上斜,類似《武經總要》中所描寫的:“前銳後斜”的宋代手刀:長柄末端有一圓環。雖然日本刀狹窄,但刀背比同期中國大刀的厚。二戰時很多日本刀即使為機器模造,性能大大下降,但中國大刀根本不能應對日本刀。
編輯本段日本刀的保養
日本刀劍講究精心維護,需要每日擦拭,而擦拭工具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禦刀紙、丁字油、雲刀粉等。經過如此保養,雖有數百年曆史,但刀出鞘時仍是寒光如電。
編輯本段擺設方式
太刀的擺設
太刀常放置在特定的安置架上,以刀尖向上,刀柄向下,邊鋒向內的方式擺設。
刀的擺設
刀與脅差(有時連同短刀)常被放在同一個安置架上。按長短順序從上到下擺設,短的脅差置於上
層,長的刀置於下層。擺設方式以邊鋒朝上為一貫做法。刀柄必需向左擺設,一方麵左麵是刀的正麵,另一方麵則表示無威脅性,若刀柄向右的話,即表示可以用右手拔刀,隨時出鞘傷人。
鑒賞禮儀
鑒賞刀劍時一定要顧及在場人仕的安全,同時要盡量避免損傷刀劍。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兩手將刀劍托起,然後鞠躬敬禮,以表示對刀匠的敬意和對物品的尊重。然後用左手緊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保持刃向上,先輕輕拔出一小段刀身,確認刀身是否有卡緊在鞘內。刀身若果卡緊,一次過強行拔出會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飛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此後以緩慢的速度一口氣將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分。若中途有停頓,刀身的表麵或者刀鞘的內部可能會被刮花。拔刀時,要避免刀身兩麵和邊鋒與刀鞘內側的接觸,將刀背抵著鞘邊就可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內。切先先支撐在鯉口(こいぐち,Koiguchi),也就是刀鞘開口的部分,再慢慢將刀身移離刀鞘。刀拔出後,先將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鑒賞刀劍。
鑒賞刀劍時,切先與刃絕對不可以朝向他人。若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鑒賞太刀應先從其右麵開始,刀則從左麵開始,這和銘的方向有關,即是先鑒賞刻有“銘”的一麵。切忌接觸刀身的表麵,令手上油脂弄髒刀身,破壞原有的防鏽油層。鑒賞時慎言,以免唾沫沾上刀身,引起鏽蝕。日本古時的武士身上常備有懷紙(かいし,Kaishi),有的武士在鑒賞刀劍前先在口中咬一片懷紙,為的就是防止刀身沾上口沫。
如果要將出了鞘的刀劍交到另一人手上,先把刀身垂直,切先向上,刃朝向自己,才可以將刀柄交到別人的手裏。在未能確認別人能否緊握刀柄之前,千萬不能放手。
莖是鑒賞日本刀時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若要鑒賞莖部,必須得到刀主人的同意。為安全計,可以先將刀身納回刀鞘,再拆下目釘和柄,進行鑒賞。
若要納刀回鞘,先用刀鞘的鯉口支撐著切先底部,同樣是為避免刀身兩麵和刃鋒接觸刀鞘內側,再讓刀身慢慢滑回刀鞘內。
編輯本段名刀鑒賞
日本的國寶級名刀
【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長66.10CM。平安後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來為室町將軍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時代落入秀吉手中,後來秀吉將它賜予前田利家。刀銘為“三池光世”;
【數珠丸恒次】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日蓮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