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雁門血案(1 / 3)

公元181年,即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初夏,並州雁門郡。

雁門郡邊軍軍侯張楊一大早就接到斥候的報告,說在句注關外五十多裏的叢林中發現幾十個鮮卑人的屍體。

張楊不以為然,死幾個鮮卑人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他漫不經心地道,“去,問一下這幾天有沒有部隊出關?”

斥候道:“大人您忘了,自從熹平六年(177年)大軍出塞被鮮卑人擊敗後咱大漢軍隊就從沒有主動出去過。”

張楊想了想,“也許是鮮卑人內訌?要不就是匈奴人幹的?”

斥候沒再解釋,“喏”了一聲轉身出了營房。

張楊越想越不對勁,幾十個鮮卑人屍體,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他知道這不可能是匈奴人幹的,匈奴人這段時間正在鬧內訌,怎敢擅自招惹如日中天的鮮卑人?活得不耐煩了嗎?

“來人!集合部隊!”

很可惜,部隊有些令人失望,他的命令下來後很久,稀稀拉拉才集合了不到一百騎兵。

“人呢?”張楊怒不可遏,他上前質問一個騎兵,“你們屯長呢?”

“這,屯長去軍市了。”

屯長楊醜是他最信任的人。張楊在軍中雖然弓馬嫻熟勇武出眾,但他生性隨和,治軍並不很嚴。楊醜和很多軍官此刻都在軍市上喝酒狎妓,反正這個現象並不隻有他的部隊才有,整個並州幾乎都是如此。

“不等他們了,走!”

“大人,咱上哪兒?”隊率霍常湊過來問。

“出關!”

“大人,請三思啊,上麵有令不允許擅自出關惹事。”霍常提醒道。

“惹事?”張楊一馬鞭打過去,指著北邊吼道,“那是我大漢國的土地!我們是大漢的邊軍!帶足武器,走!”

八九十個騎兵在張楊的率領下按照斥候指認的方向直奔句注關外。句注關,是雁門山的一座關隘,雁門山則是並州北部恒山山脈中間最險峻的一座山。本來這裏並非邊關,北邊除了雁門郡大片地區外,還有定襄、五原、雲中、朔方等郡,可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十萬漢軍出塞被鮮卑大王檀石槐率部幾乎全殲後,這些地方就失去了,成了鮮卑人的草場。

騎兵隊伍在?水(lei,今桑幹河)邊發現了一大堆鮮卑人的屍體,橫七豎八的,地上的鮮血已經凝固,附近河邊的草灘上馬群正悠然自得地吃著草。

“誰幹的?”張楊忍不住問,其實他也知道這是句廢話。

霍常搖頭道:“肯定不是我們,不知是不是匈奴人。”

“不是匈奴人!”斥候隊長何典很肯定,“我們天天都在這一帶,匈奴人根本沒有過來。”

“見鬼了?”張楊道,“難道是鮮卑人自相殘殺?傳令!四下分散,以這裏為中心搜索方圓十裏範圍!”

“遵令!”騎兵隊一分為三,張楊、霍常和斥候隊長何典分別率領向北、東、西三個方向揚塵而去。

這一帶本來就是大漢國的疆土,隻是幾年前漢軍敗給鮮卑人後,北邊的漢人幾乎全都內遷。雁門山外的陰館、馬邑等五六座縣城如今已是人去城空,城外大量土地成了鮮卑人牧馬場。但這裏畢竟離漢軍駐地很近,所以鮮卑大軍一般不在這一帶活動,隻偶爾有小部落騎兵南下騷擾。

張楊二十歲出頭,是北邊雲中郡人,他也是在177年漢軍戰敗後隨家人南下的,因為勇猛過人,被征募到邊軍一直做到騎兵軍侯。

這幾年他雖然沒能帶領手下和鮮卑人打過什麼硬仗,但骨子裏對鮮卑人的仇恨卻根深蒂固,隻可惜大漢國近年來上有奸宦當道,下有災害連連,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並州、涼州和幽州等地的邊軍自保尚且不足,根本沒有能力出塞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