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它比之於同類以“水”、“月”為題材的音樂作品,決非《平湖秋且》一類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貝多芬《月光秦鳴曲》中所蘊涵的憤然情緒。
《二泉映月》的神就在於其孤獨的心境,夜行者的感傷,不屈不饒的性格和對光明的渴望。
如果在演奏和欣賞時,隻片麵、外在地追求它的優美抒情,而忘掉了其內涵,則難免使之淺蒲、浮華。
但如果完全丟掉其“江山如畫,美不勝收的背景,而一味地去追求它的所謂淒涼和憤懣,則難免使之有些強加和粗率。
因此,在演秦這首樂曲時,一定要把握“形兼備,寓神幹形”這一表現原則。
使音樂呈現出一種行雲流水般、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宗的辛酸沮,給人以“歎世道之淒苦,獨愴然而淚下”之感,才能給聽者留下銘心烙魄的深刻印象。
刺啦~
隨著低沉唭啞的聲音傳入眾人耳朵時,李岩的演奏開始。
雖說李岩前世也聽討這首曲子,但是彈奏,卻是第一次。
就算有了“神級音樂”的幫肋,李岩還是覺得這首曲子的難度不一般,然而,也隻是不一般而已。
此刻他的一個心已經完全被這首曲子的韻律所陶醉,都沉溫在其中。
隻見李岩的左手手指如遊龍般在二胡僅有的兩根弦上遊,各種揉弦手法無比嫻熟,
渾若天成!
左手甲的弓通過不斷變換位置,來傳達各種音色!
看到隨著韻律搖顯著身體的李岩,三位評委老師直接驚呆了!
這哪是一個七歲孩子的演奏啊!說他有七年的二胡練習功底都不為過啊!
至少在姚老看來,他所有練二胡的朋友是沒有一個能和眼前的李岩相媲美的!
在剛才的演奏中,李岩所表現出來的摳柔、壓柔、不柔的相對比較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運用,就夠一個專業的二胡學者練習多年了。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神童嗎?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一彈就能秒殺所有!
要不然,姚者真的沒辦法理解,一個七歲的孩子怎麼會厲害的如此程度!
就算是從娘胎裏還是學二胡,也達不到這種水平吧
李岩專注的撫弄著二胡,悠揚的二胡聲如同在寂靜的夜空畫出了一條空靈的弧線。
弦音忽然_轉如一股強勁的風吹進湖麵湖水泛起了漣漪。
李岩的二胡聲也變得激昂起來,如同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般,即使再困苦也要堅持下來。
評委們的心也隨著李岩的演秦時而緊扣心弦,時而舒緩,如同李岩在領著他們行軍打仗和主持人、劉書涵一起並肩站在舞台一側的林力倫,看著演秦中的李岩,他已經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開容李岩帶給他的震驚了!
七歲,眼前的這個孩子真的隻有七歲嗎?
確定不是超人轉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