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今天皇家逢盛事(1 / 3)

作者自言,祖上曾擔任過大清乾隆年間翰林院提調官,曾經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在銷毀的三千多種,超過七十萬部書籍中,發現一部《五代述異》,傳說是五代奇人陳摶老祖所著。該先人實在舍不得,擔著全家掉腦袋的風險,便私自藏匿了。

因保存年代久遠,書卷扉頁已破爛不堪,看不清作者姓甚名誰,是為獨一無二之孤本,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到了自己這一代,閱讀後感於“鍥而不舍,可立地成金”,願以白話披露於世。即照葫蘆畫瓢,整理成以下《皇家奪寶記》三部曲,此為第一部。

故事先從晚唐京都洛陽城、皇家禦苑九曲池說起。

那是公元905年,大唐昭宗皇帝李曄(暨唐末代皇帝昭宣帝李柷)天佑二年,二月初九。

九曲池有一個女道觀,叫一柱觀,觀裏有個三清殿,殿上供奉的人是老子李聃。那是一尊金飾雕塑,巍峨的矗立在正中寶座上,慈眉善目。左側楹聯是,至高無上太清道德天尊,右側是,唯我獨尊太上玄元皇帝。雕像前地板上,是道眾們做功課、誦經的地方,此刻一青年道姑正肅穆打坐。

門外進來一個年輕女子,也是道家打扮。很興奮地:“嫻妃娘娘,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今天皇家逢盛事。”

叫嫻妃的道姑,停止了誦經,坐在地板上不動。轉過頭來嗔著:“安童,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許叫嫻妃,也不許叫娘娘。我現在是皇家道院一柱觀的遊方玄門弟子,道號叫慧明,不再是過去的那個吉王側妃。”

叫安童的女子回答著:“知道了。”

“還有,你是依據《百丈清規》任命的道觀執事知客,也不是王妃的宮女。”

“我總是習慣了這樣叫,一時兩時改不過口。不過,你提起吉王,我就想起吉王妃,她仗勢自己是正妃,欺強淩弱,爭風吃醋。在鳳翔,那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時日啊,也還忘不了排除異己、勾心鬥角,竟然以三鬥燕麥,將你我賣身為奴。”

慧明不理這些話,依舊默默誦經。

安童繼續說:“其實,她那個小樣,根本就不能與你比。你如同這個寶座上的太上老君,至高至上,唯我獨尊。本當為妃為後,而不是伴著青燈的出家人。”

慧明停止了誦經,笑著說:“出家人有什麼不好嗎?修身養性,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是了,莫說在家出家的話,你說過,女人不嫁帝王家。不過,還是跟我出來看看吧,九曲池今天盛況空前。”

“什麼也不想看,一卷在手,心無掛礙。”

“不行,隻當是看戲的,好嗎?”

安童說著,不由分說拉起她,一同走出殿外。

九曲池位於洛陽宮城西北,過去東都最大的皇家花園。它是一處人工開鑿而成的湖麵,環繞於九曲水泊,池內有多處洲島,其上建有諸多精巧的殿亭台閣。島之間以虹橋相通,沿岸綠樹成蔭,環池建有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庭院。各個建築又以廊廡相連,有分有合,有機地聯為一個整體。池中鳥魚翔泳,花卉羅植,最多的是一種金華草,紫徑碧葉,丹花綠實。苑子除了旁門,角門,東西南北四道正門,都是寬闊的甬道,路麵上鋪著斑斑點點的花石,道兩邊是奇草異樹,或是造型別致的山石。林苑與皇城相距一箭之地,出南門或者東門,都可以通達皇城的北門或西門。

站在三清殿門口,遠遠可以看到,從苑子南門湧進一群男男女女。錦帽貂裘的親王,披紅作綠的妃嬪,花團錦簇的公主,舉著彩屏的宮女,提著香爐的寺人。穿梭在人群中的小孩,嘻嘻哈哈笑聲一片,偶爾還聽得嬰兒唱歌一般的啼哭。

慧明問:“今天有什麼事發生了嗎?”

安童回答:“你不記得啦,春秋兩次社日,是民間盛事,今天春社大節呀。梁王朱全忠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壓服群雄,爭得唐家社稷平安,他要歌舞升平一番。早起,洛陽城就轟動了,親情社、官品社、女人社、坊巷社、法社、香火社、燃燈社等等,各個坊間都有慶典活動。”

“歌舞升平?”

“不是嗎?比起我們隨先帝昭宗落難華州、鳳翔,過那種朝不保夕的日子,現在的京都洛陽,就是溫柔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