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剛剛走進公司的大門,就聽到周美青大聲地說:“程老師,早上好啊!”他依舊對他笑著,點了一下頭以示回應。周美青繼續說:“程老師,跟你說一下哈,陳彩騰今天下午會過來,黃寶釗和盧婷的家長說這幾天不方便,要另外約時間。你吩咐我做的跟進總結和觀察報告我已經做好了,放到你桌子上了。麻煩你有空看一下哈。”程俊眼光中透出一絲讚許的目光。他想不到,周美青在這一次居然這麼有效率,可能昨天晚上加了一下班,把文書補充好了。雖然他還不知道內容寫得怎麼樣。他回複到:“好的,我等下看看。”說完,便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有多少人,在家裏是一副不需要長大的模樣,但在社會裏麵,卻是另外一副成熟的模樣呢?社會心理學裏麵,有一個“人格麵具”的理論,意思大概是說,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其表現出來的是有著明顯區別的人格特征。那麼去除掉所有的這些麵具,這個“人”到底是怎麼的呢?或者說,“人”這個東西,去除掉所有的人格麵具之後,是不是都是一樣的呢?我們的本性是怎樣的呢?
中國古代聖賢有“性本善及性本惡”的討論,但這個討論的前提是,人是有本性的。如果人沒有本性呢?這種討論就不存在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隻要一個人在社會上活動,他就會具備社會性,這時候他就具備了社人格麵具。沒有了社會性這種功能屬性,這個人的生存環境會是怎麼樣的呢?會不會就像是,一台沒有啟動的機器一樣,沒有情感,隻會做完一件事,接著做另外一件事呢?關於人性的問題,是值得每個人花時間去思考的。
至於思考這個問題有什麼作用?簡簡單單問你一個問題:
你是什麼東西?
當然,這個提問,並沒有冒犯的意思。如果你的答案是“領導”、“學生”這一類回答的話,這隻是你的社會角色。剔除掉這些社會角色,你是什麼東西呢?
程俊來到自己的辦公桌旁,果然看到桌麵上多出一份文件,是陳彩騰的跟進記錄。陳彩騰是程俊的一個自閉症學員,黃寶釗和盧婷也是。
程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個人物品,便拿起資料,開始看了起來。他跟進陳彩騰這個學員已經有一年多了,所以,他的跟進記錄很厚。這個學員也是讓程俊覺得難以去教導的學員之一。
陳彩騰今年12歲,是個男孩。他的主要表現是經常自殘,用手指不停地撓自己的後腦勺,直到破皮流血,還不停止,還在撓。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他會經常大叫,無休止的大叫。當然,對於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而言,這已經不算什麼特別的事情了。昨天下午,公司裏發出來的那尖叫聲正是陳彩騰發出來的。
這些表現,也許在普通人眼中,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了。自我傷害、大叫這些表現無疑會讓人感到心煩。而在程俊眼中,這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他認為,跟進這個學員時最大的困難是與他的母親彭姨溝通。彭姨是個39歲的單親媽媽,因為孩子患了這個病,陳彩騰的父親
拋棄了她們母女兩人,離婚了。性格剛烈的彭姨不忍心放下自己十月懷胎的兒子,於是決定獨自撫養他。
彭姨是個不服輸的人,她覺得,你們放棄了他,覺得他沒有前途,我偏要讓他成才,讓你們這些人看看老娘的厲害!如果幸運的話,這個孩子可以謀生,也可以讓她在親戚麵前炫耀一下。
這是一種想法,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彭姨已經讓學員的前途與自身的榮譽和使命掛扣在一起了。但是問題是,她采取的手法不太合適。
程俊在和彭姨聊天的時候,了解到彭姨經常會打罵陳彩騰。根據彭姨的描述,在陳彩騰7歲左右的時候,還沒有出現自我傷害的情況;但那時候已經有尖叫的情況出現。彭姨當時手足無措,她知道,每當陳彩騰尖叫的時候,鄰居都會暗自大罵,這讓彭姨覺得很沒有麵子,她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她受不了這種失敗感,於是開始打罵眼前這個無辜的孩子。她打得很用力、也很大聲,大概是為了展示給鄰居一個信息:我還沒有放棄。除此之外,大概是為了宣泄心中的怨恨吧。她怨恨自己的命運是如此的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