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中,曾經出現過大量疫病,不但對人們的心理上造成恐慌,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死亡和巨大的物質損失。然而,隻要樹立必勝的信心,掌握科學的方法,人們還是能從疫病的蹂躪中堅強地站立起來,生生不息,創造出更大的輝煌。中華民族就一次次戰勝了疫情,繁衍發展到今天。
現代科學的發達,使原來統稱為“疫”的傳染病,在認識的深化下,可以細分成各種具體的種類。生物醫學的發達,檢查儀器的發明,治療技術的增強,人類對這些疫病從預防到診斷、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擁有一整套抗擊疫病的措施方法。我們是不必談疫色變的。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隨著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達,近幾十年來,呼吸道傳染病有所增加,各種變異的疾病一次又一次侵擾著人們安靜的生活。2002年在中國廣東首見的嚴重的急性呼吸困難綜合症(SARS、非典),在幾個月裏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病才被逐漸消滅。去年12月在我國武漢出現的新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同樣是一種與非典有些相似的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會伴有發熱、咳嗽、氣短及呼吸困難,嚴重的病例會出現腎功能衰竭乃至死亡。這種病傳染力較非典更強,截至今天(2020年1月29日)我國每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病例,總得病數約為六千人,致死達132人。這樣凶惡的疫病,相信今後還將可能出現。
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碰到這樣的疫病,一是沒有必要驚慌,要樹立起必勝的信心。要相信在政府的領導下,我們的社會保障是堅實的,有充足的物質條件來抗擊疫病;二是要相信今天的科學和醫療水平,我們是完全能消滅這種疫病的。不管這種疫病是多麼怪異和變態,我們的科研人員很快就會找到消滅它們的方法;三是要從曆史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啟示,從中國曆史傳統中找到抗擊和預防的方法。中國古代對疫病傳染源的認識、對傳染渠道的切斷、抗疫具體措施、對疫後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社會救濟,直至今天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十多年前,我因為一個偶然的因素進入中國傳染病史的研究領域,並撰寫了《三千年疫情》一書,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著作。最初寫作的時候,我就認為傳染病史的研究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學者應該將自己的成果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看到並從中得到啟示,因而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半通俗和半學術之間,注重曆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此後既寫過幾篇學術論文,又寫過一些通俗的文章,力圖總結中國古代抗擊疫病的經驗,向社會傳播,以加強對這方麵知識的了解。
這段時間,麵對疫病的流傳,總覺得作為學者應該為社會的抗疫作出份自己的貢獻。今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出版社的編輯和我談到這個問題,竟然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從自己的舊稿中拿出相關的內容,再趕寫了部分章節,合成這本小書,希望讀者能從古代的經驗中借鑒一點防治疫病的方法和措施。
隻要我們眾誌成城、守望相助,在政府的領導下,依賴科學、組織抗擊,相信我們將在短時間內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
疫病並不可怕,我們一定能戰勝新冠狀病毒。
張劍光
二○二○年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