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傳染病肆虐給人類帶來危害的認識,有著一個艱辛的過程。其實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曆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曆史。
我國有文字明確記載的疫病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說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見,趙國和秦國等地多次發生大疫。人們已經認識到“四時皆有癘疫”,疫病是“氣不和之疾”,已能辨別出傷寒、瘧疾、蠱、癢疥疾、麻風等傳染病。疫病流行,“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逸周書·大聚篇》)抗擊傳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現。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爭的產物,越是社會混亂時期,疾疫發病率就高,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生,但隻要有正確得當的救災抗疫措施,疫病流行的頻率就低,規模有限。東漢末年,大疫一場接一場。桓、靈、獻三帝共70年,比較大的疫病流行有16次之多,其中好幾次是全國性的大流行。曹植《說疫氣》談到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時說:“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大小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穩,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疫病高發期。三國兩晉,疫病流行的次數約為35次,每5.8年就有一次疫病。南朝共出現疫病13次,北朝11次。這時的疫病常與戰爭動亂相伴隨,政府組織抗擊疫病的次數不多,疫病的流行肆無忌憚,人民在無助痛苦中生活。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30多次。唐太宗時期,共有6次流行,但由於社會安定,政府救災防疫措施得當,疫病對社會的影響控製在最小範圍之內,一般都是在一、二州之中流行。唐朝後期至五代,藩鎮割據,戰爭頻起,無有效救治措施,疫病來勢洶湧,常出現百姓“流亡遷徙,十室九空”的局麵。
兩宋疫病前後共有51次,南宋流行的次數超過北宋。在人口最為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首都地區,疫病流行明顯增多,南宋有20多次疫病發生在臨安府為中心的浙西地區。人口密度過高,有利於孳生疫病,方便疾病的流行。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衛生預防的意義特別重要。元朝大疫有30多次,已出現一場大疫死90萬人的高記錄。
明清疫病的流傳達到高峰。明朝發生疫病約180多次,分布在118年。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發生1.54次疫病。清朝共267年,據《清史稿》記載,出現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而實際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肯定不止這些。明清時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對人類生命危害嚴重。大疫過後,常常出現“死人無算”、“疫死者幾半”的情況。
一般來說,一種新疫病剛流行時,由於人們認識不足,往往為害深重。明清時期的鼠疫和霍亂,就是其中最為劇烈的二種。明朝開始爆發的鼠疫,隻要人一看見死老鼠,馬上就會“人死如圻堵”,最後“人見死鼠如見虎”。(師道南:《死鼠行》)鼠疫嚴重的地區,一戶戶人家全部死絕,有的地方一條街巷或一個縣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戶絕”,沒死的也早就嚇跑了。如山西興縣,崇禎間流行“天行瘟疫”,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內,全家盡死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人與人之間互相戒懼,“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有專家估計,單萬曆七年至十六年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500萬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亂剛流行時,從陸路、海路二個方向由南至北席卷中國,自雲南、廣東一直傳進京師,“民多驟死,鄉村尤甚。其症吐瀉轉筋,即時斃命,針刺醫藥百中僅活數人。問疾送驗,傳染無已,甚有全家俱斃者。”(《昆新兩縣續修合誌》卷51)隨著對霍亂認識的加深,人們防備意識的完備,疫病為害就漸漸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