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晝夜兼程(1 / 2)

太行山東麓交接的平地上,八百零一匹戰馬在奔馳著,夕陽的餘暉照射在年輕的臉龐上。

在這批騎兵當中,六百名為長戈兵,兩百名為弓騎兵。

每名弓騎兵的背上,都掛著弓以及裝滿箭支的箭囊。

自從胡服騎射以來,趙軍騎兵一直有專門的弓騎兵,即使是複國後的趙國,亦對弓騎兵十分重視,在年初時專門組建了弓騎兵軍種,在八千騎兵當中,有一千人是弓騎兵。

可以這麼說,除了劉邦和項羽外,其他諸侯國當中,以趙國軍事實力最強。

在沒有馬鐙的年代裏,騎馬屬於苦差事,對騎術要求很高。

趙歇始終在士卒中的最前麵,雖然騎馬累,但跟身家性命相比,累一點又算得了什麼。

所幸的是,現在隻是初冬,天氣不算很寒冷,要不然就更苦了。

天很快黑了下來,有幾十名士兵燃起火把,部隊繼續前進。

在白天裏,戰馬長途奔跑時速約20公裏,入夜後隻能下降到10公裏左右。

井陘之戰的所在地,位於太行山東段,井陘口以東便是華北平原,幸好是在平原地帶,要不然速度還會更慢。

入夜後又再奔跑了大半個小時,趙歇仍然不知疲倦,沒有停下來,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以最快速度趕到井陘口大營。

身後的歐陽陵道:“大王,要暫且歇息,要不然馬匹會累死的。”

的確,人和馬都累了,趙歇隻好勒馬停下,馬匹在小溪裏喝水,士兵們吃著幹糧。

趙歇屁股坐在地麵上,雙腿在發麻,連續兩個小時騎馬,雙腿用力夾住馬身,不累才怪。

其他人比他好很多,騎兵要經常訓練,士卒們已習慣長時間在馬背上。

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生活條件哪能跟現代比,趙歇啃著幹糧,味道可不怎麼樣,僅限於可填飽肚子。

“將士們,這一晚上都要趕路,必須在明天天亮趕到井陘!辛苦大家了!”

趙歇在朗聲說著。

從都城到井陘關口,距離一百三十多公裏,天黑前隻是跑了一個多小時而已,按照晚上時速10公裏來計算,再減去必要的休息時間,有可能爭取到清晨時分趕到井陘口。

對於士卒來說,晚上趕路不算稀奇事,連君王都跟著趕路,吃著同樣的食物,更不可能會有怨言。

趙王為什麼會急匆匆趕路?現場沒有一個士兵知道,也不是他們該問的。

歐陽陵就坐在趙歇旁邊,他問道:“大王,容末將問一句,為何要急於趕到井陘,那邊有十萬大軍,末將和麾下區區幾百騎,對戰事起不了什麼作用。”

如果僅僅從軍事常識上去理解,的確是這樣。

趙歇苦笑道:“待趕到井陘大營,你自然明白。”

從早上開始,他內心始終忐忑不安,如果趕到井陘後戰事已經結束了,那一切都完了,隻能看運氣了,但願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歐陽陵不敢再多問。

休息兩刻鍾後,趙歇和將士們繼續出發。

在此後,戰馬基本上都是以時速10公裏慢跑,每跑一個多小時休息半個小時。

——————

在楚漢時期,趙國和魏國以太行山作為國土分界線,在太行山西段前往趙國道路上,有一條長約幾十公裏的狹窄道路,被稱為井陘驛道,這裏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隻要趙軍扼守住井陘口,韓信根本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