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小改革(1 / 2)

送走宣王之後,蕭遠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每天,他都會處理一大堆奏章。

這其中,多有各地郡守上疏,當然也不乏溜須拍馬之輩,什麼大王最近飲食可好,臣憂心君上,君上當多保重身體什麼的。

對於此類,蕭遠都是隨意掃一眼便扔到了一邊,作廢章處理了。

對上奉承,人之常情,但在他這裏,想升官,你得治理好地方,拿出政績才行。

其實秦國的官場製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各部各司其職,不存在相互推諉,就像工部,可不止工部尚書一人,其下官吏還有很多,事情彙總到尚書那裏,他作處理,稍大之事,則需君王決斷。

而在公文方麵,一旦作假,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就比如地方官,想搞表麵政績,明明所轄之地民生不好,卻偏偏上報說一派繁榮,那一旦敗露,輕則革職查辦,重則人頭不保。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

這一天,秦王府。

“臣等參加大王,我王萬年——”

眾臣跪拜,齊聲高呼,這裏不同朝議大殿,多少是顯得有些擁擠的。

“眾卿平身。”

蕭遠一揮袖袍,於正上方落座。

“謝大王——”人們再次齊呼,紛紛起身,然後分左右而站。

“可有事奏?”蕭遠象征性的問了一句。

他話音一落,劉玉之就站了出來,拱手施禮道:“稟大王,臣,有本啟奏。”

“丞相請言。”蕭遠微微伸手。

劉玉之道:“關乎全國教育實施問題,在大王政令之下,各地學府都在緊急建造,用不了多久,將會全麵展開,但在此之前,有數名大學士提議,在幼年孩童的讀書問題下,首推《孝經》,百姓識字,從此經開始。”

各地大學士,是最近新設立的一個官職,主要應對於地方學府,負責教育的改善,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

而俗語有雲,百善孝為先,此乃為人之本。

蕭遠聽完,沒有什麼好考慮的:“準學士所奏。”

“我王英明。”劉玉之先是說了一句,又道:“另外,則是各級軍官問題。”

“哦?我們的軍官製度,存在弊端嗎?”蕭遠眉頭一挑。

劉玉之道:“非製度問題,而是學識問題。”

“臣舉個例子。”

“關奎將軍,赫赫戰功,中級將領,當初,大王率軍出征,反攻西戎的時候,他負責駐守西平關,可對大王的軍令,他卻需要軍中文官幫他看,可以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隱患。”

劉玉之並不是在彈劾關奎,相反,對其戰功,是持肯定態度的,隻是在說明一些問題而已。

蕭遠的眉頭也皺了起來。

劉玉之繼續道:“大王麾下,有很多能征慣戰的將領,可這些人,卻大多家境貧寒,出身草莽,目不識丁,我王不可不察。”

他說的沒錯,秦軍將領,多起於卒伍,說白了,泥腿子出身,敢拚敢打,打起仗來,一個頂倆。

而且很多人,天生就能看懂軍事地圖,能帶兵打仗,這與識字無關。

於戰爭而言,秦軍將領絕對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劉玉之說的,也不能不解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