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經難念(1 / 3)

6天授元年,武後稱帝,建立周武,她多權略,能用人,獎農桑,改吏治,重人才,使賢才輩出,同時女性的地位也達到了巔峰,因而總出現了一些多事又奇葩的家人。

…………

欽州北枕山地,南瀕海洋,土壤肥沃,地產豐富,雖城不大,但也十分繁榮。

朝陽初升,城內已經人聲鼎沸,販夫走卒來回穿梭,雖說大家都是為了生計,但也一片從容安逸的景象。

林大娘又起了一鍋麵湯,就馬催促著自家男人給客人送上桌,自己又忙著吆喝起來,她家的麵湯可是這欽州城出了名的,倒也不愁沒生意,隻是吆喝慣了,手裏沒活兒的時候就總忍不住喊上那麼一嗓子。眼看一個十來歲的清秀男孩往這邊行來,急忙招招手喊道:“張賢少爺,張賢少爺!來來來,大娘這裏有剛出籠的饃,給你拿兩個墊肚子。”

被喚作張賢的清秀的男孩在懷裏掏出兩個銅錢,笑著遞了過去道:“那就麻煩大娘給撿兩個。”

林大娘麻利的撿了倆熱騰騰的白麵膜卻繞開男孩遞錢的手直接塞了過去,還滿臉不高興道:“賢少爺您這就不對了,都說了是拿怎麼還辛給錢啊。”

張賢剛要說話,林大娘有打斷道:“當年要不張老太爺仁善,那會有我們夫婦的今天,如今他老人家的嫡孫往我門前過,吃我倆饃還要給錢,我們夫婦可做不出來,說句高攀的話,我們夫婦也從來沒拿張賢少爺當過外人。”

人家話以至此,張賢也不好推辭,微微行禮道:“大娘言重了,張賢絕對沒有其他意思,您別生氣,饃我收下便是。”

“這就對了嘛。”林大娘眉開眼笑的說道:“賢少爺路上慢點。”

張賢微微一笑,便拎著書袋便急匆匆的走了。

說起張老太爺也在欽州城有些名氣,年輕時被募兵府挑中加入邊軍,憑著一身蠻力和常年的搏殺從大頭兵一到一槍的拚到正六品上鎮將,可惜常年搏殺落下病根,四十有餘便衣錦還鄉,七八年後就撒手人寰,官府念其功勳又給了了一筆不錯的錢財,再加上張老太爺以前積攢的財富,不說大富大貴但也不會為錢財發愁,而且老太爺為人謙和,鄉親鄰裏需要幫忙,隻要力所能及從未推辭過,出錢出力的事情也沒少幹,所以大家都念他老人家的情,對他親孫子還是比較照顧的。

等張賢走遠,林大娘才歎了口氣,道:“那麼好的孩子,可惜攤上兩不省心的姑姑。”

“就是啊,自從張老太爺死後,這張家是越來越沒規矩了,外麵那個正經人家會讓嫁出去的女兒拖家帶口的回娘家住的,我看這張老太太是老糊塗了。”旁邊吃麵的一胖婆子接著說道。

“可不是嘛四嬸,你看看這些年張家哪裏還有往日的光彩,被那兩個惡婦搞得烏煙瘴氣不說,這家產也是被掏去了大半。”林大娘啐了一口吐沫憤憤道。

被稱作四嬸的胖婆子喝了一口麵湯,道:“我說啊,這也怪張知書這個當兒子的,老太爺留了那麼多產業他卻守不住,盡讓老太太由著倆姐姐糟踐,說好聽點是孝順仁善,說難聽點就是窩囊。”

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張賢的父親,自從張老太爺死後,張老太太總覺得自家錢財這樣白白送人不值當開始事事計較又愛陳口舌之快,慢慢的連親戚都因為她的作風敬而遠之。

可老太太卻不知收斂還引以為榮,張知書作為兒子也曾勸過,可被老太太嗬斥一頓後就不敢再提,一時間偌大的園子裏隻有老太太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來串門了,不過這姐妹倆大都是來娘家訴苦,大概就是說夫家如何如何窮如何如何不好,她們日子如何如何艱難,博取老太太同情心好要好處回去。

說起張老太太這一雙女兒當時可是出了名的,當然不是因為容貌出眾,也不是因為知書達理,是因為“作”而出名。還未及笄時姐妹倆心比天高,一心想要飛上枝頭變鳳凰,隻是枝頭雖有但卻不是她們這樣貌平德淺的飛得上去的,到頭來除了混得雙十的年紀什麼都沒撈著,門當戶對的人家自然也就瞧不上她們了,偶爾有些富裕的小戶人家來上門提親,隻是她們依舊本性難移,總是對人家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還隨時挑三揀四,讓人家望而卻步,最後張老太爺實在沒有辦法,賠上了高額的嫁妝才吸引了吳明華和鄒普兩位女婿將這姐妹倆娶走,不過這樣來的女婿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貨色,家境貧寒還整日遊手好閑,所以才三天兩頭的往娘家跑。

開始老太太還不以為然,隨便打發些銀子也就了事,後來日子久了老太太耳根子被磨軟了,再加上因為前些日子的事兒與兒子有了嫌隙,讓老太太有了千依百順的女兒比兒子更孝順的錯覺,給的錢財也越來越多,姐妹倆嚐到了甜頭就越來越賣力還多次跟來太太提出來要搬回來住,但老太太都沒有準話,二女見此路不通,便又生一計,成日壓著兒子往老太太房裏帶,大女兒深知老太太是刀子嘴豆腐心,還教著自己的兒子吳楠和吳維說些奉承話逗老太太開心,二女兒見效果極佳,也開始教兒子鄒少堅。老太太哪裏經不得住這份天倫之樂和軟磨硬泡,雖然心中也覺得有些不合適,但還是找來兒子商量。張知書本就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最善良不過,在老太太動之以情的說辭和兩位姐姐煽情的表演下,他也不好說什麼,便也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