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官職 三(1 / 3)

文官從九品開始,州、縣分上、中、下縣,下縣主簿從九品,中上縣主簿正九品,下縣丞正九品,中上縣丞從八品,下縣知縣從八品,中上縣知縣正八品。京兆、順天、承天、應天、奉天四府下轄的縣為直隸縣,縣主簿為從八品,縣丞為正八品,知縣為從七品。

下州知州正七品,州別駕從七品,州通判從八品,中知州從六品,州別駕從七品,州通判正八品。上州知州正六品,州別駕正七品,州通判從七品。要州(即位置要害、人口眾多、十分富庶的州,如徐州、蘇州、揚州、杭州、益州、汴州、洛州、楚州、青州、晉州、荊州、廣州、福州等二十五州),知州正五品,一般加銜。州別駕正六品,州通判正七品。

京兆、順天、承天、應天、奉天五府尹,皆為正三品,皆由內閣閣老或親王、郡王遙領,無實權。一般遙領京兆府尹的親王,就可默認為太子。實際管事的為五府知府,正四品,同知、通判正五品和正六品。一般稱為京府、遼陽府、開封府、金陵府、西安府。

行省有布政司主理民政,稱巡撫,正四品,有按察司主理司法審判,稱巡按,從四品,有指揮司主理地方兵馬,稱總兵,從四品。還有負責提學的學政,正五品到正四品不等,還有負責錢糧稅賦的轉運司,人稱藩台或糧台,轉運司主官參議,正五品或從四品。

還有屬於都察院,分駐和分巡地方的巡道禦史,負責肅政糾劾,一般都是八品到七品。

中央分三省六部九署。中書省負責決策,中央政令,包括皇帝詔書,都以中書省名義,或者中書省擬定恩準後發布。主官中書令,正二品,因本朝太祖未登基前以中書令執政,故避諱不設,以中書侍郎為中書省主官,從二品。

副職中書省左右丞,正三品,分領二十四廳,對應各部和各行省,廳主官主事,也稱中書主事或中書郎中,正五品,副職僉事,也叫中書僉事,從五品。還有中書舍人兩到三人,直屬中書侍郎,正六品,負責擬定中書省的製令。因為大秦朝中央政令都由中書省出,中書舍人即負責大秦朝的中央政令的擬定,稱為外製事。

尚書省負責執行,由尚書仆射為主官,從二品,下分六部,部下再分各司。各部尚書,正三品,左右侍郎,正四品,各司主官郎中,正五品,副職員外郎,從五品,各司以下有科,主官主事,正六品,副職僉事,從六品。因為五軍都督府,兵部職權嚴重削弱,隻負責地方警戒、治安等其它事務。

門下省負責監督,所有中書省頌布的中央政令,包括皇帝詔書,必須有門下省副署,主官門下侍郎,從二品,副職左右丞,也叫左右散騎常侍,正三品,分領都察院,也叫禦史台。門下左右丞兼領左右都禦史,一負責監察殿中、尚書各部等中央機構和京兆府,另一負責地方監察彈劾。門下省還有門下給事中兩到三人,直屬門下侍郎,正六品,負責監督中書舍人的擬製,副署。再下是左右副都禦史,正四品。

九署:大理寺,負責對刑部審判案件的審理複核,尤其是死刑,擁有最高複核權,主官大理寺正卿,副職左右少卿。

度支司,負責對天下錢糧和賦稅(戶部),各行省、各機構支出進行複核審計,正卿,左右少卿;

鴻臚寺,負責招待來朝的各外國使團,以及出使各國。正卿、左右少卿;

通政司,主官通政使,左右副使;

國子監,主官國子監祭酒,副職左右司業;

都察院,主官為左右都禦史,分殿中禦史,負責朝堂風紀糾察;監察禦史,分二十五道,分別監察各行省和各部各署。

樞密院,負責情報和軍事協調。主官樞密使,副職,樞密同知。

市舶司,負責海外船舶出入以及賦稅征收。

翰林院,比較特殊和重要的部門,職能有三,一是給皇帝、內閣提供谘詢,二是給皇帝、宗室、各文武大臣講課;三是管理下屬的國史館(修史)、弘文館(也叫庶吉館,庶吉士們學習實習的地方)、詹事府(負責王子公主們的教育)、殿中司(知製誥-負責幫皇帝擬定詔書,承旨,負責傳旨;起居舍人,負責記錄皇帝起居)、成均館(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包括律令、算學,負責講課的部門),以及集賢館、文淵閣等館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