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1)

大承明立八年

回努悍然出兵大承,理由是不交出色絕天下的月沉,就讓大承王朝伏屍百萬。為了一個女子竟讓數十萬鐵騎愣是打的山河破碎,日月失色,在回努王朝的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

大戰持續的第五個年頭

地處東北極寒之地的北漠王朝毅然出兵,與大承邊軍共禦外敵,戰況愈演愈烈。

明立十四年

三國交界之地,烏河一戰,承漠聯軍斬敵三十餘萬,終於將回努鐵騎逼回烏河以北。

大戰持續兩天,烏河之上屍橫遍野,江水由黑變紅,鳥獸散絕。

這一戰,回努八大遠征將軍折損過半,精銳鐵騎回努精甲喪失戰力,五十餘萬回努遠征軍損傷殆盡,回努皇室震驚之餘,又震怒異常,緊急下令退守國門。

大戰,自古以來多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承漠聯軍麵對異常凶悍的回努蠻子卻是付出了四十餘萬傷亡的代價方才慘勝。大承王朝三路鎮邊軍兩路被打沒了建製,三大中流砥柱折掉了兩根,僅餘一根風雨飄搖。

號稱天下鐵騎,唯北漠最盛的平天軍,十二萬輕騎,八萬重騎,皆是損傷過半。

明立十四年春

回努皇室孤注一擲,率回努精甲三萬餘人千裏奔襲大承國都,一路踏破重重堵截,鐵蹄所至,皆是血流成河。大承文學聖地國子監亦是被夷為平地,數萬身負王朝氣運的讀書人通通被趕進了不毛之地,生死由命。及至越離城下,三萬精甲卻也不足兩千之數。

明立十五年

大戰持續的第八個年頭,回努節節敗退,已是枯木難支,大承,北漠二國一舉西進,陳兵二十餘萬於回努國都之下,回努已是朝不保夕。

數日僵持之後,承漠聯軍卻突然撤兵,並將所占城池如數奉還。

劫後餘生的回努王朝亦是將邊境子民後撤五十餘裏方才戍邊設防,從此再也不談一統天下。

三國百姓更是對此流言四起,有人說是回努江湖之中,有高人現世,強續王朝氣運,不戰而屈承漠之兵。也有人說那天夜裏有劍仙臨世,一劍而破承漠陣營,於數萬軍中令主帥撤兵……江湖傳言,多當不得真,可真相又有多遠呢。

明立十六年

在經曆了近十年的紛爭之後,三朝終於止戈,於回努王朝國都之中簽訂停戰協議,約定二十年之內不再起兵戈,黎明百姓終於得以修養生息。

戰爭從來沒有慈悲,不管是為天下一統的宏圖霸業,還是為抵禦侵略的奮起反擊,那些謀士的機關算盡,卻總歸是要拿人命來填。

明立十七年,承和元年

大承皇帝在王朝中樞欽天監的堅持之下,改年號為承和,取“承天順命,大道相和”之意,定國都越離。

次年

大承皇室平陳固,臨隻兩大諸侯國,重設管製,設陳固道,和臨隻道。而也因此成就了大承王朝至今僅存的一個藩王,南安王。

毀滅往往在一念之間,新生卻是步履維艱。戰後的大承王朝民生凋敝,天災四起,隻有那一隅偏安之地南安稍顯安寧。

直到承和四年,百業破後而立,這廟堂與江湖才開始有了點點的生機

廟堂之上,皇帝勵精圖治,屯三十萬將士戍邊。。

江湖之中,宗門林立,有人破的天證而入長生,青雲榜上又添新人。

至此,新的江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