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一種民族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本文中的一對老夫妻用他們的傳統簡單的,附有特色的生活,影響著這個家族。勤勞,幽默,賢惠,相夫教子,嚴禁無謂,真實的回憶了童年。弘揚了北京人的真實生活,及傳統美德。主人公雖然沒有多少知識,但他們用質譜的方式表達了對信仰的忠誠!對生活的向往與熱愛。

2020年是巴巴(注:bǎ回族爺爺的稱呼)奶奶歸真四十周年也正趕上世界突發疫情,緊用此文來懷念先輩。

願他們二老天堂有位,兩世吉慶,樂園幸福安康!阿迷乃(注:清真言)!

故事發生在1976年的德勝門外馬甸,有一座清真寺,古樸典雅,輕鬆翠柏環繞。已有大概兩百年的曆史,在文革時期它也受到了衝擊,改成了街道工廠。阿訇全都改行當了工人,所有的宗教活動全都停止。社會動蕩,亂像百出。

在寺前有一條小河南北流淌川流不息。河上大大小小的橋有三座,把河東河西的居民聯係在了一塊兒。

河的兩邊各有一條馬路,馬路兩邊除了門樓兒就是買賣鋪麵。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東西兩村兒。由於守著清真寺所以居民以回民為主,回民食堂,回民飯館兒,賣燒餅的,牛羊肉的好不熱鬧。馬甸合作社琳琅滿目,清真糕點,輔食醬菜,雞鴨魚肉應有盡有。雖然評本供應但還是受道居民的垂簾。由其是春節前,大家拿著輔食本各種票,排著大隊買著本兒上該買的年貨,能把肋叉子擠劈嘍!但還是其樂融融。當看到《紅梅,禮花》、《恒大,中華》、《鳳凰,牡丹》看到瓜子花生,看到不那麼寬的帶魚,凍得叮當兒的牛肉,凍紅的臉上還是泛起了幸福滿意的笑容。

到了雨季,河水上長,也分不清那裏是河,那裏是路。一片汪洋,拖拉機掉進河裏隻漏出個頂兒,亂七八糟的垃圾漂滿河麵。孩子們在一起嘻戲玩耍不願回家。。

到了冬天河水結冰凍得結實,冰車冰鞋布滿冰麵成了天然冰場,到了秋天,紙質的,木質的小船河中遊戲,抓魚的,聊天的,吹糖人兒,上下班兒的,自行車,馬車,偶爾還有汽車融合了一種市井。好像政治運動和這個村落沒有太大的幹係。夏季的到來隨著“修理竹簾子嘍!”的吆賣聲,一個白胡子的老頭總是在我家門樓兒裏向巴巴討口水喝。季鳥兒、伏天兒無休止的開叫!老黃兒、螞蚱布滿天空和地裏。野花兒爭相鬥豔,各種果實都已點頭哈腰!晚傍晌兒,夜魔虎(蝙蝠)開始蠢蠢欲動,成群結隊的和天上間隔不斷飛來的臭球鞋,玩兒藏悶悶兒的遊戲。孩子們可忙活個不停,跑來跑去,投上撿下。燕子就像殲擊機在胡同中央俯衝到地麵然後直衝藍天。田間地頭兒巡邏小分隊拿著紅纓槍保護著豐收的果實。紅衛兵、紅領巾、紅袖章、綠軍裝、大紅旗隨處可見。

清真寺正門沿河邊向東望去,高高的上坡有一處磚牆,從牆裏長出兩顆大棗樹直衝藍天,涼蔭鋪滿整個院落。樹上的大棗兒辰光紅潤,甘甜蜜美。院裏住著一對夫妻,年過花甲,膝下四子。其中前三個兒子均已成家,隻有老兒子在熱戀之中。院落介丙兒是一軍人家庭,隔壁街坊是柴介大奶奶家和李老師一家人。院前一片菜地,家家街門上都掛著堵哇兒,雖然不大,但已經顯示出來這家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