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隨著眾人出了大明宮,百官彈冠相慶,大唐真的是太多玄武門事件了,父子、父女、母子、夫妻、兄弟相爭,哪一次的失敗一方不是人頭滾滾,朝廷百官也是實在怕了。不站隊,得不到提拔重用,站了隊,成天提心吊膽,就怕主子失勢,被人家摟草打兔子,順便給收拾了。或者被主子當做魚餌,扔出去當犧牲品。站隊的怕高位不保,不站隊的愁沒有高位,站不上隊的又急的上躥下跳,到處鑽營,已是大唐開國百餘年的常見之事。這一次三省六部的官員們就怕皇後和廣平王的爭鬥越演越烈,逼的他們又不得不站隊,畢竟刑部尚書的例子就活生生擺在眼前啊,好在今天儲位已定,廣平王眾望所歸,眾人也免了這愁和怕,怎能不為自己、不為大唐高興呢?
杜甫本來準備隨著房琯回中書省,不料卻半路出來,邀請杜甫一敘。和杜甫這些天都在東宮守護廣平王,抬頭不見低頭見,勉強算是個熟人了,不好推辭,兩人就前往大慈恩寺。說起,杜甫也是知道的,確是一位高人。
是嵩山少林寺方丈,得道高僧,法號上無下言,年屆50左右,長髯飄飄,眉目低垂,紅光滿麵,肥頭大耳。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助唐軍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有道是: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甲天下。雖然少林寺有如此盛名,但是唐朝皇帝認道教老子為始祖,道教才是國教,直到武後改唐為周,崇信起了佛教,建了好多寺廟,還納白馬寺和尚薛懷義為麵首或者是讓她的麵首薛懷義在白馬寺出家當和尚。無論怎麼說吧,從那以後,佛教慢慢抬起了頭,在京師的達官貴人府邸有了一席之地。
無言據說佛學武功俱是高深,但他最得意最被稱頌的還不是這兩樣,而是經商的本領。少林寺武學名揚天下,無言方丈覺得這麼好的招牌,不用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到他做了方丈,便廣收弟子,僧俗不論,給錢就交,什麼羅漢拳、伏虎拳,長棍短刀,金鍾罩鐵布衫,童子功玉女經,每天在寺前的練功場上耍的是有模有樣,虎虎生威。俗家弟子,記名弟子,如過江之鯽,大江南北,兩河上下,凡有水井處都有少林寺的傳說,三歲小兒也知黑虎掏心,仙人摘桃。有人非說少林寺怎麼會有玉女心經呢?方丈就拿出全本正宗的玉女心經扔在他臉上,於是少林寺武學淵博,藏書豐富的名聲就更響了,寺裏的藏經閣每個月摔死三五個偷書賊僧人都懶得去看,除非摔的是女性武學愛好者。在方丈的苦心經營之下,數年之間,少林寺的威名比以前更顯赫了數倍,連塞外蠻夷也有來求學的,大唐本就開明,無言方丈更不嫌棄。突厥契丹,回紇吐蕃,大食大宛,東瀛新羅,都收為徒子徒孫,隻是學費多收了三五倍而已,每個番邦弟子還派三個俗家女弟子陪練,貼身教授大唐官話。在無言方丈的苦心經營下,少林寺不管是名聲還是收入,都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了。寺裏僧眾的素齋是花了三倍工錢請的揚州獅子樓的原掌勺大廚做的,那大廚家原來也是禦廚,後來跟著隋煬帝流落在江都而已。寺裏的僧衣僧帽僧鞋,春夏秋冬,每季三套,請的是當初給安樂公主做百鳥裙的孫家堡的師傅的後人所製。寺裏佛像的金粉塗了一層又一層,就是佛陀釋迦牟尼在當王子的時候,也沒穿戴過那麼多金銀首飾……漸漸的方丈就不親自授功了,達摩堂首座也是難得一見,練武場最多見幾個二代弟子帶著一群人練。各處俗家弟子開的武館,要是想掛“少林正宗“四個字,每年起碼得多交百八十貫給寺裏麵,要是紅包封的夠大,剪彩的時候方丈還會去幫忙吆喝兩嗓子,那佛家正宗的獅子吼,真是如暮鼓晨鍾,振聾發聵,醍醐灌頂,聽過的人都交了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