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講個‘迎紫姑’的故事吧:從前,有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叫紫姑,傳說她因窮困而死,當地人同情她、感激她的善良、懷念她的好,每年舉行‘正月十五迎紫姑’儀式。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
不等曾謦講完,就聽見蕭軒羽說:“小姑父,我聽說在北方,元宵節除了吃湯圓之外呢,還吃自製傳統的元宵,您知道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北方傳統的元宵和湯圓不同的是,元宵是先把餡一小團放在有糯米粉的盆或者簸箕裏滾,滾上的糯米就是元宵的外衣。其實,北方人除了做元宵之外,還給祖宗送燈,家家在大門口點上一個蠟燭,意思是為了祖宗能找到回家的路;家住在江河附近的居民到冰上放煙花,稱為‘滾冰’,寓意讓龍王知道此處對他的敬仰,保佑一方水土,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滾冰就是消除身上的小人和晦氣圖一年的好彩頭。”曾謦耐心地講解。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奇風異俗。比如: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在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而陝西省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還有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麵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方老師突然大聲對大家說,幾個孩子哈哈大笑。
“笑什麼,你們知道嗎?我們湖北省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榮崢挑戰似的說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遊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蔡韞含笑著說。
“第一輪結束,大家說一說誰該獲得頭等獎勵?”京晶征詢大家的意見。
“方姥姥方姥姥!”3歲的陽煬大聲說。
“好!”大家齊聲說。
“現在進入到下一個環節,背誦詩詞。同樣按照年齡順序,這次從小到大!”蕭蘊庭宣布。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隋煬帝**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繼續,加油!”大家為蕭軒羽鼓掌。
“《正月十五夜》(唐)蘇道味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蕭軒羽朗朗上口。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林璿一次抑揚頓挫地朗誦完。
“《正月十五夜燈》(唐)張祜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詩曰》(唐)李商隱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蕭藝芯不敢示弱。
“《詩曰》(宋)薑白石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詩曰》(宋)薑白石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注:珍品這裏指元宵)”曾楷慢條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