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陰陽辯證——無所不包的智慧源泉(1 / 2)

對待人生的態度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其他方麵均可劃分為相互對應的兩大類。古人把宇宙地間一切事物劃分為陰陽兩部分。

凡是積極的事物都屬陽,因此陽代表積極、進攻、、日、晝、剛、健、男、君、夫、大、多、上、進、動、正、使、博愛等。

凡是消極的事物都屬陰,因此陰代表消極、防禦、地、月、夜、柔、順、女、臣、妻、、少、下、退、靜、負、魔鬼、自私等。

《周易》又稱《易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即六十四卦,包括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則是從不同角度對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詮釋,包括彖、象、係辭、文言、卦、序卦和雜卦等傳。六十四卦是由八個基本符號(圖形)——八卦構建起來的,而八卦又是由代表陰(--)和代表陽(—)的兩種符號組成。

由此可見,《周易》是集中華上古陰陽文化之大成者,它把一切自然現象和人事吉凶統統納入由陰陽兩爻組成的六十四卦係統中。因此,隻有懂得了陰陽之概念,才能了解《周易》的思想基礎;隻有參悟了陰陽之道理,才能剖析《周易》的思維模式。

自然界萬物,其內部都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這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麵,相互依存、互為其用,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雙方的此消彼長,決定著事物的變化方向。

《易經》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八卦之大不過乎象,乾坤雖奧莫逃乎理。涵而蓋之者,唯動靜而已。父母,人之父母也;動靜,萬物之父母者。悠悠華夏數千年,倏忽一躍至今。千古之前周聖起以動靜而解卦以象,今帝神悟以動靜解卦亦以象。帝神用三象解一爻法,悉破八八六十四卦。無一能漏,有過之無不及。方知後人之凡可解前人之聖。何也?地之理萬古不易也。帝神在這裏想提出一個問題:既濟之九二爻辭與未濟的九四爻辭其實被人掉了包,不知道有人有同感否?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爻辭。每一個都和我的三象符合,隻有這兩個似乎有出入。我希望以後起卦的朋友幫忙印證一下。

俗話,萬事開頭難,讀書入門難。我認為,讀易經難上加難。因為這部書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千百年來,許多士子學人埋首於易經,從孔子開始,到漢魏的孟喜、焦贛、司馬遷、班固,到唐宋的孔穎達、司馬光、歐陽修、蘇軾,再到明清的朱熹、楊萬裏、李光地、王夫之以及近代的康有為等等,他們都各有所獲。在所有中國國學經典中,關於易經的著述為最多,可以汗牛充棟。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認為,易經難學,翻開易經,看到的是令人目眩的八卦、六十四卦符號,以及晦澀難懂的卦辭、爻辭。三年前,我初讀易經時也是這種感覺,但我還堅持下來了,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從簡單的讀起,每日堅持,最後一定會有收獲的。還有一點,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讀易經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當你的心情變得很浮躁時,你不妨讀讀易經,它會讓你變得冷靜、理智;當你的事業遇到錯折時,你不妨讀讀易經,它會告訴你行為處事的方法。

好了,題外的話我在這裏就不多,如有必要我會在專門的章節來闡述學習易經的益處。在講座之一我們對易經的符號係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我們還要了解另一個關於學習易經的關鍵點,那就是卦爻辭。

卦爻辭是附於六十四卦符號下的文辭,分別表明每一卦的寓意。卦辭是每卦一則,總括全卦的大意;爻辭是每爻一則,揭示該爻旨意。易經共不64四卦,84爻,所以就有64則卦辭、84則爻辭,加上《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文辭,故有爻辭86則。要熟讀這些卦爻辭真的很難,要背出來就更難了。對我們來,隻要熟知每卦每爻的義理就足夠了。

易經的卦爻辭最大的文學特點是“假象喻意”,也就是,卦爻辭是通過借用人們生活中習於為常的物象來表達一定的哲理。我們要掌握這點。

卦爻辭第二個特點是常用“吉”、“凶”、“利”、“貞”、“無咎”、“吝”等司來表示該卦該爻所寓含的義理,一般是對事物、現象的讚成或反對。這些詞通常被迷信的人用作“占驗辭”,從這一點看,易經帶有占卜色彩。

易經的卦爻辭是由誰創作的呢?曆史上對此有很多法,我們不必一一探尋,隻要記住一個故事就行了。各位看官,如果你讀過司馬遷《史記》,你一定會對“文王拘而演《周易》”這句話有印象。這句話點明易經的卦爻辭是由周文王所作。傳相商朝末年,紂王執政,當時還是西部周地西伯的姬昌被紂王囚禁在羑裏。在牢裏,姬昌全麵推演了六十四卦符號,並從中悟出了很多道理,為每卦寫下了卦爻辭。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的最原始版本。這則故事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人身處逆境時,對生活、人生要充滿信心,隻要有信心,一定會做出一番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