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山莊盜案(1 / 3)

第一章雅鄉詩會

民國年間,群雄四起,下紛爭,外敵入侵,國無寧日。

夏日,百年來素有“書畫之鄉”的世外桃源江南芷江縣正在進行一場風雅盛會。

芷江縣北郊有座“龍柏山莊”,占地近千畝,三麵依托綿延不絕的龍柏山,南臨清澈見底的龍柏河。相傳龍柏山莊先祖是康熙朝一品京官,為人謙和清廉、恬淡名利,於政事十分勤勉,閑暇時詠詩作畫悠然自得。致仕時除書畫古玩等收藏品外,別無長物。康熙愛其人品,特恩準遍遊下名川大山,擇其鍾愛之地建造府第頤養年。先祖感恩戴德,擇吉日舉家出遊。其時,正值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太平盛世。

行至芷江縣境內,先祖眼睛一亮,隻見城北一帶山勢巍峨、古柏參,雲遮霧障、流水潺潺,分明是一塊風水寶地。

在芷江縣令相助下,數月之間,一座依山臨水的山莊拔地而起。因感懷皇恩浩蕩,縣令親為此山取名“龍柏山”,莊名即為“龍柏山莊”。康熙聞奏,龍顏大悅,禦筆親書“龍柏山莊”四字。金碧輝煌的禦匾掛上山莊大門時,鄰近各府、縣官員紛紛前來祝賀,車水馬龍數十裏長。自此之後,府縣官員對龍柏山莊的尊重和照顧代代不息,直至龍庭失色朝代更替,龍柏山莊早已成為江南數百園林中的佼佼者。

穀氏家族愛好古玩書畫的家風代代相傳,先後出了數十造詣頗深的名家,其書畫作品大多成為皇親國戚、各地官員和喜好附庸風雅的文人雅士商賈之流的收藏品。在穀氏家族的熏陶下,芷江境內學詩習畫的風氣日盛,從童稚兒至不惑之人,拜師研習者比比皆是。起初是臨摹名家字畫,繼而自創一格,漸漸形成芷江流派,與當時的南北各派並駕齊驅。其中尤以城東雅書畫館、城南珂書畫館、城西一書畫館和城北元書畫館最佳。大江南北的書畫愛好者趨之若鶩,芷江書畫身價之高居曆朝之最。

兩百餘年來,芷江境內文人雅士輩出,書畫佳作日增,百姓知書達理,民風淳樸敦厚,儼然世外桃源。

不知從哪一代起,由穀氏發起每兩年舉辦一屆“芷江書畫展”,以切磋技藝廣開眼界。入選畫展的門檻極高,以芷江人收藏的名家名作為主導,當地有名氣的書畫作品唱主角,凡入選作品幾乎無一例外地身價倍增。芷江文人以懂書畫為幸,更以入選畫展為最高榮譽。

在舉辦畫展之前,依例舉行一場詩會,由芷江各書畫館代表或優秀書畫家參加作詩評詩,優勝者可參與畫展組織工作,這種極好的揚名機會,文人雅士無不全力以赴。

這,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龍柏山莊蘭馨堂正中牆上懸掛一幅“元四家”之一名家吳鎮的卷軸畫《溪山高隱圖》,靠牆案桌上點燃三支蘇州寒山寺的寒山奇香,冉冉而起的青煙彌漫開來,幽香滿屋。

案桌前並排兩張太師椅,左首是四十上下的芷江縣長曲治平,白臉短須。右邊坐的是山莊莊主穀柏年,慈眉善目。下首左側依次是雅書畫館館主莫耀先,珂書畫館女館主王珂,右側坐著一書畫館館主馮一歡,元書畫館館主、龍柏山莊少莊主穀新元,其餘畫館代表和文人雅士約四十餘人均端坐堂中。

穀莊主見時辰已到,便朗聲宣布:“今日詩會以交流切磋為宗旨,在座諸位既是考生又是考官,出題範圍是古人山水詩中描寫景物又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出題者出上聯和出處,答題者答出下聯並作簡要點評;前三名可獲得本屆畫展組織者資格,並參加對本莊奉獻的明代名畫點評,奪魁者即可捧回此畫。諸位可曾準備妥當?”

堂下諸人齊聲應諾。

穀柏年:“現在先由曲縣長和老朽示範。”

曲治平略一思索:“本縣先出一句,此為唐詩人盧照鄰《入秦川界》‘石徑縈疑斷’。”

穀柏年應聲:“‘回流映似空’。此首五律為詩人由四川進陝西途中所作。原詩‘隴阪長無極,蒼山望不窮。石徑縈疑斷,回流映似空。花開綠野霧,鶯囀紫岩風。春芳勿遽盡,留賞故人間。’短短八句四十個字,山水花鳥無一遺漏,詩情畫意渾為一體,生動展現了西北高原暮春季節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石徑’一聯尤佳,與陸遊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