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廬山,是一座崛起於平地的孤立形山係,位於東經115°、北緯0°附近,聳峙於長江中下遊平原與鄱陽湖畔;廬山地質複雜而奇特,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下”的美譽。又因周圍形成江環湖繞,山光水sè的景象,被古人讚道:“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
廬山是名副其實的處於“江”“湖”之間,形成了得獨厚的氣候。到了夏rì,這裏是難得的避暑勝地,曾吸引了無數政壇元老、宗教領袖、文壇泰鬥等古今中外的各界名流爭相湧入此間。就在如此熱鬧非凡的廬山地界,卻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村盤伏在廬山之北,本地人稱這個山村為源村。源村所處的地勢雖然也後依峭壁,前傍清潭,飛流瀑布環繞四周,時有雲蒸霧繞的氣象,但跟廬山景區比起來顯得太過一般,加上進山的道路崎嶇艱難,因此很少受到外界的關注和叨擾。
生活在源村的人,過著和外界迥然相反的生活:如果他們上午去田中勞作,那麼下午就會爬進林中靜坐;如果他們上午爬進林中靜坐,那麼下午就會去田中勞作。源村的人對物質和財富的要求很知足,能填飽肚子,能維係必要的生活所需就可以了,閑下來的時間,他們喜歡走到林中靜坐。源村的家長對孩上學的要求也很簡單,他們隻讓自己的孩接受國家的教育到十六歲,然後就讓孩回到村裏,接受村裏為期兩年的héng rén禮學習,等到十八歲那年,通過héng rén禮正式héng rén後,再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會延續父輩的生活,也有一部分人會遷出源村。遷出源村的人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沒人會輕易搬遷,但在源村的人口膨脹到影響全村生活的情況下,就會讓人口多的人家,留下少數聰明的年輕人守家,挑出老人和其他的年輕人,讓他們搬到山外,遠走他鄉。
源村的大人一般不會走出村莊,也就很少和外界的人有接觸;這個村莊隻有男孩才會到山外讀書,他們每都要步行很遠才能走到學校,衣著樸素至極,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們來自哪裏。由於源村héng rén禮的習俗,這裏的孩沒有任何的考試壓力,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就常常墊底,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頭腦簡單;相反,他們在其他方麵卻往往顯出過人的稟賦,如果有哪位老師想刁難他們,那出洋相的往往就是老師自己。
在中國的應試教育製度之下,老師很難喜歡上成績差的學生,要是碰到像來自源村這樣成績差又調皮的學生,那自然就更加難以入老師們的“法眼”。趙洞就是這麼一個來自源村,令學校老師頭疼的典型學生代表。趙洞今年十六歲了,讀初三,在絕大多數忙著參加中考的學生中,他顯得尤其悠閑。他在高興時還會聽聽老師的講課,不高興時就直接趴到桌子上睡覺,至於作業之類的嘛,反正從來也沒見他寫過,相反,他的作業本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塗鴉,比如某某老師的頭像被套在豬身上,而某某老師的頭像則被套在狗身上,然後畫他們互相咬對方;他好奇心極強,做事比較隨ìng,常常在課堂上當著老師的麵光明正大的看他喜歡的課外書籍,情不自禁的時候,還會哈哈大笑,擾得全班的人都望向他,這時他常會用一句話來結束這種尷尬——“憋不住了,我就笑一下,你們繼續!”。來學校稍久一點的老師都知道,對待趙洞最好的方法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他不在課堂上太放肆,一切都應隨他;不過偏偏有個專家級別的老師,因跟可以當他女兒的學生發生了曖昧關係,剛從省裏降下來,調到了趙洞所在的班級教授地理課程。這位專家年紀一大把,幹勁果然非同凡響,一到趙洞的班裏就一門心思的想著發揮他的專家水準,想短期教出成績,顯示他的水平。這位專家使出各種手段,占用課間休息時間,布置海量作業,用晚自習補課等等方法,把他教的學生都折騰的筋疲力盡、怨聲載道。
一段時間之後,在其他一些乖學生中,趙洞的隨ìng很容易就引起了這位專家的不滿。在專家第一次喊“上課”的口號時,其他人都恭恭敬敬的站起來了一聲“老師好!”,隻有趙洞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沒反應。這之後專家又接二連三的發現趙洞“隨ìng”的證據:在課堂上旁若無人的看一些世界未解之謎的雜誌;在試卷上公然調侃他為“黃”老師;當著他的麵,對他的“師生戀”評頭論足等等。也許是專家並不了解源村的習俗,或者是專家故意想調教趙洞以展示他所擁有的專家級別的能力。
這位專家在觀察了趙洞一段時間之後,特意挑了一堂有校長等一眾領導旁聽的課,向他發難道:“剛才我們複習了地球上幾個主要的氣候特征,下麵我請一位同學來複述一遍。趙洞,你來回答!”
趙洞正籌劃著下課後怎麼避開村裏的追查,溜去鄱陽湖遊泳的事情,根本沒注意到這位專家正在叫他;而這位專家見他沒反應,自然有些生氣,他提高嗓門重複了一遍剛才的問話。趙洞受到同桌的提醒後才慢悠悠的站起來,心裏一肚子的納悶,在學校已經很久沒有老師向他提問了,這位專家在之前的課堂上也沒問過他問題。他以為自己的“大名”已經傳入了專家的耳中,卻不料今竟會向他提問。趙洞沒太聽清專家的問題,便緩緩的吐出了三個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