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遲來的見麵(2 / 2)

“皇上的心胸,我很佩服,我終於明白了,大清國為什麼會失敗了。”

蘇成看著皇太極,笑著搖頭。

“皇太極沒有明白,大清國本不該失敗的,從這大殿之中,朕就感受到了,不過朕還有一些想法,《左傳》之中有一句話,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句話了什麼,朕想了很久。”

“秦漢、隋唐,經曆了這麼多的王朝,朕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每一個王朝創立的初期,都是興旺發達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延續多年之後,這個王朝就慢慢的衰敗了,最終滅亡了,朕捫心自問,絕不敢能力超過唐太宗李世民,這是不是意味著,大晉王朝也會走一樣的路子,或許幾百年之後,皇太極的子孫再次覺醒了,致力於推翻大晉朝廷,創建一個新的王朝。”

“皇太極不必緊張,朕絕沒有屠滅滿人的意思,朕隻是舉出來這個例子,或許幾百年之後,造反的不是滿人,誰能夠得清楚,朕隻是在思考,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如今朕明白了,普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朝更替,王朝興替,其興由帝王,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他們時刻惦記著創業難、守業更難,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他們事必躬親,嚴加管束皇親國戚、家奴宦官,他們親賢人,遠人,善於納諫,能聽取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逆耳的忠言。他們與民休息,蠲租免稅,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他們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他們打擊豪強,分配土地,保護生產和經營;在自然災害降臨時,他們安置流民,傾力救濟。在民族政策方麵,切實考慮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實際狀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與信仰,民族之間、政權之間與國家之間和諧友好相處。如此興旺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個王朝的滅亡,也是帝王的作用,亡國之君各有各的不同,但亡國之君的行為方式多有驚人的相似,他們荒怠朝政,不理政事,或多年不上朝,將朝政悉數委於他人;他們親奸邪,遠忠良,良莠不分,偏聽讒言,致使政治不明,吏治敗壞;他們對治理國家不感興趣,或求長生,或樂於興趣愛好,或荒樂好色,荒淫無道,他們不抑兼並,橫征暴斂,與民爭利;他們奢侈浮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其結果自然是積貧積弱。在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上,他們或嗜殺成性,窮兵黷武,元氣大傷,最後直落得兵敗如山倒;他們往往驕傲自大,采取民族壓迫與民族歧視,等級製度森嚴,致使民怨沸騰。”

“想到這些,朕忽然有了一種想法,難道君王下就是王朝衰敗的根源嗎,無數的皇帝都,下非一人之下,乃下人之下,可真正牽涉到權力的時候,這句話被拋得遠遠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皇帝的手裏,決不允許他人染指。”

“朕到這裏,皇太極恐怕明白意思了,不錯,朕就是要進行改革,朕能夠推翻大明朝廷,能夠擊敗皇太極領導的大清國,依靠的就是眾人的智慧,眾人的力量,這下是眾人的下,不是朕一個人的下。”

“朕早就在大晉朝廷之中樹立這樣的理念了,如此明確的出來,還是第一次,也就是與皇太極聊之時出來,朕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將這些理念,徹底植根於大眾的腦海之中,朕希望未來的大晉朝廷,能夠真正的做到以製度管人,以製度管事,而不是皇帝一個人了算,就算是朕,也不能夠淩駕於製度之上。”

皇太極聽得非常仔細,蘇成完之後,皇太極忽然站起來了,走到了蘇成的麵前,他的步伐很是從容。

還沒有等到蘇成明白過來,皇太極跪下了。

“我一直很自信,今日聽了皇上的話語,總算是明白了,大清國永遠不可能戰勝大晉王朝,將來也不可能,皇上有著如此的氣魄與認識,我絕不敢和皇上同時稱之為英雄,能夠敗在皇上的手裏,我死而無憾。”

三之後,皇太極駕鶴西去。

臨終之前,皇太極將所有的嬪妃子孫都叫到了麵前,進行了一番長談,無非是叮囑子孫,永遠不要想著造反,服從大晉朝廷的領導,安心過日子,忘記過去的一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