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路線的打賞,新書《鐵血兵戈》六月一日開始上傳,懇請得到讀者大大的支持。 )
戰役是公開的,沒有什麼秘密可言,這充分展現出來朝廷的自信,從蘇成到遼東之後,一切的準備事宜就進入了倒計時的階段了。
江寧營首先需要占領的地方就是廣寧。
廣寧屬於咽喉地帶,一旦占領了廣寧,西平堡和義州就不攻自破了,駐守在這兩個地方的後金韃子,要麼迅速放棄城池撤離,要麼就等候被徹底的殲滅,沒有其他的出路。
後金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到遼東了。
濟爾哈朗回到了沈陽,稟報了談判破裂的消息,從那一刻開始,沈陽就進入了一級戰備的狀態了,從皇太極與豪格的真正想法來看,他們非常清楚,大清國是無法抵禦大晉朝廷的進攻的,失敗是預料之中的事宜,不過強悍的女真可以回到黑山白水之中,還是可以保住大清國的命脈。
皇太極可不是固執之人,這可能是因為年紀慢慢大了的原因,若是這種情況出現在十年之前,皇太極絕對不會選擇留下後路,一定會玉石俱焚。
駐守義州和西平堡主要是漢八旗的軍隊,駐守廣寧的是代善率領的正紅旗與鑲黃旗的滿八旗軍士,這麼多年實踐過去,曾經慘遭覆滅命運的正紅旗,重新建立起來了,至於戰鬥力是不是能夠和以前比較,誰也不知道。
沈陽周邊部署了重兵,包括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和鑲藍旗,還有一部分漢八旗的軍隊。一旦廣寧失守,接下來江寧營肯定會渡過遼河,直接進攻沈陽的,至於多爾袞率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駐紮在海州一帶。
皇太極做出來的部署。依舊是品字形,三方能夠兼顧,但重點是守衛沈陽、遼陽以及周邊的地區,沈陽畢竟是大清國的首都,要是失去了沈陽,就意味著大清國政權遭遇到沉重的打擊了。估計不少的滿人權貴,也會認為大清國就是失敗了。
皇太極不是這樣看的,大清國占領沈陽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不是二十餘年的時間,萬一守不住沈陽了,可以朝著鐵嶺、開原等地方撤退。甚至是撤到鎮北關去,此外也可以朝著撫順、薩爾滸方向撤退,重新的回到黑山白水之間,回到了曾經熟悉的黑山白水之間,那樣強悍的江寧營恐怕也沒有多少的辦法了。
滿人權貴提出來的決戰廣寧遠的作戰思維,被皇太極毫不留情的否決掉了,大清國在廣寧的基礎。曾經遭遇到嚴重的破壞,若是以這裏為主戰場,造成了慘重的傷亡,沈陽就變得岌岌可危了,對於留有後手的皇太極來,這是愚蠢的選擇。
豪格沒有直接指揮或者是參與到這次的戰鬥之中。
皇太極做出來的安排很是奇怪,豪格帶領部分精銳的滿八旗軍士,駐守在距離沈陽不遠的撫順和鐵嶺一帶,而且沒有皇太極的聖旨,豪格不會回到沈陽。
這一次。皇太極親自出山了,指揮整個的戰役,重點在於沈陽的保衛戰。
所有人都認為,進攻的重點是在廣寧的方向,遼東江寧營將士已經集結在大淩河城與黑山城。等到命令下來之後,就會徑直朝著廣寧城而去,至於左右兩邊的西平堡和義州,不會去理睬。
身在錦州城的蘇成,這個時候反而不著急了,弄得眾人不明就裏。
距離錦州一海之隔的連雲島,這個時候出現了異常,大量的戰船在連雲島停留,源源不斷的將士和物資被運送到蓋州,海上的行動,本來就帶有很大的隱蔽性,而且這次水師的行動,就連遼東的江寧營將士,都不知道是為什麼,也得不到準確的消息。
大晉五年六月十日。
戰鬥突然打響,但不是在遼東,而是在耀州方向。
駐紮耀州、海州和鞍山、遼陽等地的,是多爾袞率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的軍士,接近五萬人的軍隊,需要駐紮四座城池,壓力還是有些大的,不過按照皇太極的要求,遼陽和海州是最為重要的,也是需要重兵防守的,所以在軍力的安排方麵,也是遵照這個原則。
防守最為薄弱的就是耀州了。
後金韃子與江寧營在蓋州和耀州一帶抗衡,隻不過雙方都很心,沒有隨意的挑起廝殺,況且蘇成到遼東之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廣寧,認為江寧營會從廣寧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接著渡過遼河,直接攻打沈陽。
絕沒有人想到,戰鬥首先從耀州這個地方打響。
就連多爾袞都是猝不及防的,接到了駐守耀州軍士的緊急求救之後,多爾袞鋪開了地圖,仔細分析了局勢,他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大晉朝廷的皇帝蘇成,這一次是準備徹底剿滅大清國的軍隊,徹底摧毀大清國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