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九章 丘吉爾要借刀殺人(1 / 3)

短短幾天,黑神軍在萬裏之外的英倫三島就變得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當然,這不是什麼好名,而是惡名,黑神軍成了惡魔的代名詞。

更是當然,普通的英國人不會知道黑神軍為什麼會成為他們眼中的惡魔,他們隻知道,誠實善良的英國人在異教徒的土地上傳播福音,卻遭到了異教徒無恥野蠻的加害。

英國人憤怒了,徹底憤怒了,尤其是在知道無恥野蠻的異教徒要他們的士兵和僑民吃豬食、幹苦役之後。

但是,憤怒之後怎麼辦?英國人卻很茫然。

此時的大英帝國已然不再是一次大戰之前的大英帝國,一次大戰改變了很多事情,尤其是讓曰不落帝國迅速下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一片蕭條。

英國雖然是勝利者,但其損失也是慘重之極,僅僅直接損失就達一百二十億英鎊,同時造成大量勞動力的喪失。

從一九二一年起,英國的失業人數以每年一百二十萬人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

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英國工業生產僅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區區百分之九,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一九三二年,英國工業生產指數比一九二九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其中生鐵、鋼的生產減少了一半,造船業減少百分之八十八,機器製造減產三分之一,外貿額縮減了一半以上,失業者達工人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二。

麵對嚴重的經濟困境,英國政斧不得不從迫切的內政問題出發,致力於經濟恢複工作,而這,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對軍備力量的鞏固。

一九一九年,英國戰時內閣規定:“作為經濟節約運動的一部分,各軍事部門在編製預算時應根據這個假定‘不列顛帝國在今後十年內不會進行任何大戰,不需派出遠征軍’”。

“十年無大戰”的規定,實際上不僅僅執行了十年,而是執行了十四年。

而且,即便“十年無大戰”的規定結束之後,英國因為國內問題重重,對軍事領域的投入依然極其有限。

這一期間,英國經濟一直沒有大的起色,這就引發了更多的問題:國內政局的動蕩,政權更迭極為頻繁,國內反抗鬥爭此起彼伏,罷工浪潮洶湧澎湃。

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必然影響到了經濟。

總之,英國一直處在一個惡姓循環之中,至今還沒有從中解脫出來。

為此,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大英帝國,公黨領袖艾德禮竟然宣稱:“我們決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為執行政策的手段。”

這種話從大英帝國的政治領袖口中說出來,未免讓人感到分外滑稽。

除了經濟上的因素,還因為一次大戰的記憶過於慘痛。

一次大戰,英國直接參戰六百萬人,傷亡二百四十四萬,戰爭雙方開支達一千八百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各國財政一片蕭條。

一次大戰之前,英國人的生活極為安逸富足,所以,一次大戰的慘痛對整個英國影響極其巨大,這使得英國人對戰爭非常反感和厭倦,並進而對戰爭帶來的災難極其恐懼,從而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戰求和的社會思潮。

而這,也正是後來英法等國對希特勒德國采取綏靖政策的社會基礎。

所以,麵對黑神軍惡魔般的暴行,整個英國社會除了憤怒之外,也很是茫然。

這幾天,下議院簡直是吵翻天了。

哪兒都有見識淺薄的人,議院裏也是如此,這些個議員老爺,有不少人的見識甚至還比不上普通的村夫村婦。

自從一次大戰以來,第一次,在下議院裏,戰爭的叫囂是這麼強烈。

溫斯頓-丘吉爾坐在後排的椅子上,他臉色陰沉,始終一言不發。

對丘吉爾的態度,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因為丘吉爾一直是議會裏最強硬的主戰派,但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卻不說話了。

一戰大戰後,在英國,和平主義是絕對的潮流,從政黨領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軍,人們都以為將再也不會有一場如此殘酷的戰爭了。

丘吉爾是議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並警告德國正在撕毀《凡爾賽條約》的人。

丘吉爾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讀才將給歐洲帶來災難,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他督促英國應當重整軍備,並鼓勵盟友法國加強軍事實力,而不是裁減軍備,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將他的警告視為危言聳聽。

當最能說的議員都停住不說的時候,丘吉爾站起身來,走到講台上,他看著那些主戰的議員,問道:“你們了解中國嗎?知道中國正在發生什麼事嗎?在中國發生的這些事,哪些對我們有利,哪些又損害我們的利益?如果出兵,你們知道要出多少兵,要花多少錢嗎?出兵的後果是什麼?對我們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有利的地方是什麼,損害又是什麼?”

“曰本正在進攻中國,我們可以跟曰本人聯合,逼迫中國把事情解決了!”一個議員揮舞著手臂大聲喊道。

丘吉爾腦袋疼,即便是以他的智慧和才華,要跟這些傻逼解釋清楚這件事也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