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羅姆遊記(1 / 2)

看到勃納契區的這個飲水池,李維放下心來。這裏的出水管,並不是用鉛做的,而是用陶管。雖然耐用許差一些,但沒有鉛中毒的威脅。

看來不用麻煩另外打井,或者從城外取水。對於經濟捉襟見肘的古拉格家族來,也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

飲水池約半米深,約三米見方,水池底部用整齊的石板鋪成,四周用條石圍起。從水渠上引出一根紅sè的陶管,延伸到飲水池上方,最後經過一個銅製的水喉噴湧而出。

飲水池的另一端的條石,有一個出水口,出水口引出又一根陶管,陶管約四五米長,分布著七八個水龍頭。其中水龍頭下方,有一個供人們使用的石製水槽,有人在那裏洗衣洗菜,還有幾個則是空著,估計是方便用桶或者盆盛水。

水流晝夜不息,從水渠而來,從下水道而去,整個城市在這個高明的供水係統、排水係統的調度下,既方便又經濟。

羅姆人的創造實用實讓人驚歎,李維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連華夏文明,自古以來都沒有這樣便利的公共設施。在華夏,麵子上的工程做的很好,而更能反映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地下排水係統,就慘不忍睹。

駐足觀賞了一下,李維脫下草鞋,跟好朋友阿西在水龍頭下好好的衝了個腳,涼快了一下。雷也想加入進去,可看看腳下的皮靴,隻能搖搖頭。

草鞋穿了這麼長時間,也快壞了。回家得想辦法另外做一雙。

不知不覺中,李維把古拉格家,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歸宿。

李維在這一的後麵,又見到了另外一些社區裏的飲水池。平民社區的飲水池多半是用的陶管,水池的圍欄、水喉也都顯得很樸實,而在貴族聚集的丘陵區,那邊的飲水池上的雕刻,用的是更顯豪奢的鉛管。

李維暗自偷笑,沒想到昨夜困擾自己的問題居然如此容易解決。

讓李維好奇的是,羅姆人在建築上使用的是什麼粘合劑,房屋上使用的這個,水渠、水池也是這個,看起來倒挺結實,還能防滲水。

問過雷,雷也不太清楚,反倒是阿西,雖然年齡不大,也沒讀過什麼書,見識倒挺廣。

“我在別人家蓋房子的時候看到過,火山灰混著沙子,反正我也不知道怎麼攪拌攪拌,填在石頭縫裏,晾幹了以後就行了。”

李維一拍腦門,這不就是最原始的水泥嘛!

在勃納契社區,古拉格家族的房屋是少見的兩層,而在其他社區,古拉格家族的房屋就顯得不夠看了。

在據是富商聚居的阿爾戈達拉區,很多人家的房屋高達三層,占地更廣,方方正正的外形看起來像個大堡壘。外牆上刷著白石灰,顯得很氣派,也很生硬。

而在斯切達諾區,就是跟古拉格家族地位差不多的二等、三等貴族聚居區,房屋雖然沒有那麼高大,但明顯從細節上更有些人家的屋外,爬滿了藤蔓植物,開滿五顏六sè的鮮花,美麗極了。還有些人家,門前門楣上,有一些的雕花,顯示出主人獨特的品味和愛好。

如果可以的話,李維真想在這個區域的每棟房子都好好欣賞一下,很有幾分在華夏的胡同,在魔都鑽弄堂的感覺。

在米列阿羅丘陵區,這邊的房屋就一個特點大、巨大、偉大。

米列阿羅丘陵區是一個統稱,是羅姆城最核心的區域,也是羅姆城建城時最初的區域。經過百餘年的變遷,已經不再是當年村莊的樣子。

米列阿羅丘陵區一共由七座丘陵組成,都不高,最高的也不過二十多米。分別是大古洛姆、達利安芬、莫比斯、波利斯、米列阿羅。這些丘陵,的不過籃球場大,最大的大古洛姆也不過四個足球場大。

由於其重要的政治和曆史地位,米列阿羅丘陵區,也被成為羅姆的高等貴族區,不管這裏的居民如何變化,元老院元老中,絕大多數人都出自這一個的區域。

米列阿羅區,羅姆文明中的建築的最部分都聚集在這裏,號稱遊遍米列阿羅,就能認識完整的羅姆,再加上其獨特的地位,有人把這七座丘陵又稱為“羅姆七姊妹”。

阿爾戈達拉區的房屋雖然大,但顯得大而笨拙,米列阿羅丘陵區的房屋,則顯得堂堂正正,氣勢雄偉。不管是貴族家的房子,還是層出不窮的神殿,都是以巨大的條石構成,莊嚴、肅穆。

一路走來,李維看到了農業之神神殿、公平與契約之神神殿、雷神殿、太陽神神殿、鍛造之神神殿等大大數十座神殿。

盡管不是每座神殿都同樣高大,有些甚至隻有一個的神殿,就像李維在華夏曾經見到的沒什麼香火的山神廟一樣,但這些神殿的建築外觀都保持著統一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