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1891811~1940516)抗日殉國將領。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4年投北洋陸軍第0師當兵。1916年入馮玉祥部,從排長遞升至旅長。在199年隨棗會戰及冬季攻勢中指揮右集團軍,曾先後兩次親率精銳部隊,東渡襄河(漢水)截擊日軍,各殲敵一部。1940年5月棗宜會戰時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又第三次率部由湖北宜城渡襄河截擊南撤日軍,奮戰九晝夜,陷入日軍重兵包圍,負傷多處仍堅持指揮作戰,於16日在宜城南瓜店壯烈犧牲。國民政府在194年1月1日,明令入祀全國忠烈祠,1944年8月,將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資紀念。1946年,獲頒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抗日十大名將
張自忠-生平簡介
張自忠(1891-1940)漢族,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抗日將領。1911年在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曆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19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197年,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鋒直指徐州,誌在奪取這一戰略要地。198年月,日軍投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台兒莊進發。待至臨沂、滕縣時,同中*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勳的第三軍團。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傷亡慘重,龐部急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裏的速度及時趕至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勳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恩怨,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敵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配合坦克、裝甲車向茶葉山陣地發起進攻。張自忠以“拚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複肉搏。茶葉山下崖頭,劉家湖陣地失而複得達三四次,戰況極其慘烈。經過數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隊相繼收複蒙陰、苔縣,共殲敵4000餘人。不久,日軍再派阪本旅團向臨沂、三官廟發起攻勢,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和龐炳勳部兩軍奮力拚殺,經徹夜激戰,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其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棗宜會戰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製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及結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隊第集團軍隻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自率部出擊作戰,但他不顧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麵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拚,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拚。若與一七九師,三十八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兩千多人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日軍傷亡慘重。
5月15日,日軍一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實行夾擊。激戰到16日拂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裏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隊的陣地發起猛攻。一晝夜發動九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戰況空前激烈。
五月十六日一之內,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二時,張自忠手下隻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隻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誌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張自忠將軍遺書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吊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介石特親臨迎靈致祭,撫棺痛哭,並手書“英烈千秋”挽匾以資表揚。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後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嶽飛名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下太平矣!”張自忠將軍抗日體現的正是這種“武官不惜死”的精神。他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
“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到了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樣死得好良心很平安。”
198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張自忠-榮譽
國民政府在194年1月1日,明令入祀全國忠烈祠,1944年8月,將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資紀念。
1946年,獲頒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1947年月1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鐵獅子胡同改為張自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