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學說在商業競爭中的體現(1 / 3)

諸子學,確切地是諸子百家的學。

諸子百家指的是後世對先秦學術人物和派別的總稱。其中諸子指的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孫子、韓非子等人物;百家則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學術流派。

自古以來,華夏文明都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重農抑商曆來都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根本理念。因此,商業一直都不為人們所推崇,尤其是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也就形成不了什麼學派,但這一階層事實又存在,且規模不,也不乏大家高人,其代表人物有白圭、陶朱公等。據此,我們暫且就稱這一階層的人物的學術流派為“商家”吧。

能在商業競爭中起指導作用的諸子學主要有儒家、道家與兵家這三大家的思想理論。法家、墨家、農家、醫家、縱橫家等則在管理製度建設、公關能力與具體的技術領域當中發揮著其各自的優勢。當然我們稱之為的“商家”在商業競爭中更是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儒家學主張的是以仁義治下,崇尚《周禮》,講究中庸之道。其在商業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和為貴,所謂和氣才能生財。在商業競爭中主要用來守成,注重商業實體的整體穩定。在商業實體發展曆程中能起作用的主要是經營後期與持續發展階段。

道家學主張的是清靜無為,兵來將當,水來土掩的防禦策略。其在商業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道德為準繩,講究“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在商業競爭中主要用來革新,注重商業實體的內部整治。在商業實體發展曆程中能起作用的主要是經營中期與成型穩固階段。

而兵家,毋庸置疑,其主張的自然是主動進取了。其在商業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主旨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商業競爭中的主要策略,保持商業實體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在商業實體發展曆程中能起作用的主要是競爭前期與創業立足階段。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和孟子,其學的經典著作就是《論語子語》中闡述的觀點在商業經營與競爭中可以應用得上的主要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巧言令於仁。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敏於事而慎於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人比而不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者而內自省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己所不施於人。君子美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必信,行必果則不達,見利則大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人同而不和木、訥近仁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而無遠慮,必有近憂。不忍亂大謀。視思明,聽思聰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惠而不費,勞而不怨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等等。《孟子》中闡述的觀點在商業經營與競爭中可以應用得上的主要有:迨之未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不怨,不尤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乏助。故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下。盡信不如無等。

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莊子,其學的經典著作就是《道德經子中《道德經》中闡述的觀點在商業經營與競爭中可以應用得上的主要有:長地久,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之,必固張之之,必固強之之,必固興之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y大國若烹鮮。夫輕諾必乏信,多易必多難。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