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洞也不一樣,有多有少,少的兩、三個洞門,多的十來個洞門。
我好奇地問班長:“房子怎麼都是大石頭砌的?我們老家的房子都是磚瓦房,這種大石頭砌的帶拱形的低矮房子,怪新鮮的,我是第一次看到,就是不知道裏麵冷不冷?”
班長介紹:“這些營房,都是五十年代初期,另外一個部隊抗美援朝回國之後,自己動手,在這裏蓋起來的。後來,這個部隊換防到別的地方去了,我們部隊才搬了進來。那個時候,他們蓋房子時,講究自力更生,節約辦事。他們就在右邊的石頭山上,自己打眼放炮,開山鑿石,自己燒石灰、燒磚,自己動手蓋起了這幾十個山溝裏的一排排營房,這種拱型房子,上麵沒有房梁,都是用鋼筋水泥和石頭砌成的拱形房頂,非常結實,非常堅固。房子的牆麵,主要是用大塊片石砌成的,隻有門洞和房簷等處,使用紅磚拉直的。這種房子牆很厚,窗戶是雙層的,裏麵特別暖和,住起來很舒適。”
“暖和就好!我們這些南方兵,在溫暖的地方過慣了,很怕冷的,可別把我們凍著了!”我聲對班長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的這些,也是大多數南方新兵的想法,隻不過是從我的嘴裏出來而已。
前麵就是一座橋——一座也就十幾米長、用鋼筋水泥澆鑄成的橋,橋下是幹枯了的河,沒有河水,隻有一道道白sè的冰層。
這座橋,就是部隊營區和駐地老百姓村莊之間的分界線。橋的東頭是部隊營區,橋的西頭就是老百姓的地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歸他們所管。
這裏也是進入軍營的迎門。
老兵們就在橋的東頭寬寬的營區大道兩旁,站成兩排,敲著鑼打著鼓,鼓起響亮的掌聲,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歡迎我們的鑼鼓樂隊,就在歡迎隊伍的最前麵,排成一行,十幾個老兵正在使勁的吹吹打打,一派歡喜地的樣子。
看到我們走了過來,就要和老兵隊伍會合了,有兩個老兵馬上領著大家,大聲喊著口號:
“熱烈歡迎新兵的到來!”
“歡迎新戰友,迎接新戰友!”
“向新戰友致敬!”
作為回應,我們新兵隊伍中,在帶兵幹部的帶領下,也開始高喊口號:
“向老戰友學習!”
“向老戰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