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6年,公元221年夏,在經過兩年沉寂之後,黃河流域再次爆發強烈的戰爭。
江東勢力集團在經過兩年的休養蟄伏、秘密策劃之後,一夜之間便把戰火燃燒至黃河以北。
山東戰線總督張遼在龐統的建議之下,連下數道金令,調大將高順將兵五萬,出泰山,直撲樂安,開始準備北渡黃河,攻打碣石一帶,以期牽製曹軍南皮一帶的兵力。而張遼在龐統的運籌帷幄下,自統十萬大軍出濟南,向濟北一帶施壓,準備北上冀、幽,掃蕩北方。而守將賈詡自是不敢怠慢,連關布守,隔營下寨,嚴陣以待。而此同時,孫權押運糧草源源不斷從淮河沿汶水而上,供應前方戰線。
戰局牽一而發動全身,山東戰線一旦有何風吹草動,做為中路大軍的張浪如此能靜觀其變?在郭嘉的建議之下,大將魏延領兵五萬出官度,準備攻打延津渡口,打通北上要道;而黃敘領五萬走東郡,牢牢控製黃河流域中原的樞紐地帶,驍將全琮出官渡撲向牧野,準備蠶食黎陽四周的防禦點,並且切斷河內至黎陽的所有通道,孤立司馬懿。同時張浪與郭嘉所統領的十萬主力軍,入紮官渡,準備與司馬懿絕戰河內,一分高下。
隻有爭得弘農郡的周瑜虎居龍盤,按兵不動,窺視河東,威逼函穀,靜觀其變。
兩路戰線相攜而出,聲勢浩大,無謂哪路有所突破,足已撐開全局,動蕩冀州,威脅北方。
此時諸葛亮已平定南蠻,收軍回益州,整治巴蜀。
劉備在經過近兩年兵力不斷消耗,連續征戰之後,終於扣開關中大門,攻占散關,扼住陳倉道,打開了入侵關中的大門。關中四塞,東西南北各有險關惡嶺為阻為門戶,而散關正是西麵大門,劉備一旦占其關中,便以高屋建瓴之勢,窺視長安。隻是可惜劉備一心急進,卻忘了司隸外四塞,內千疊的地理形勢,雖然入侵關中大門已開,但裏麵層層疊疊的關卡依然讓人寸步難行,冒進之下,自然損失折將。最後隻能在法正建議之下,放緩進軍關中的步伐。兵屯五丈原,以待良機。
劉備的強勢逼進,明顯有些動搖關中根基可能,加上周瑜的十萬荊州兵好似把目光放向河東,以並州為進取目標,鍾鷂幾番思量之下,被迫減輕自函穀、潼關一線的兵力,抽調數萬人馬,入主雍州,準備迎戰蜀軍二次大戰,同時至令上黨太守鄧艾、北地太守王平帶兵火速南下,以防周瑜突然發難,偷襲河東。
黃河兩岸再次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動震整個中原,最後的走勢如何,決定的整個中原的形勢。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過數十年的動亂之後,所有百姓都思天下歸一,能過上太平安定生活,所有人都關注著戰局的最後發展走向。
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乃北出跳板,西進關紐。一旦牢牢控製官渡,便可無時無刻威脅北方,而且還可走水路進軍關中,其戰略位置不言而喻。
張浪既占得官渡,馬上著手進軍黎陽,但在入侵冀州之前,他必然還要解決一個難題,就是拔掉河內的司馬懿十萬人馬。
自古以來,一個政權能否統一全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統一北方。在北方的統一進程中,居樞紐地位的便是並州。在北方分裂的混亂局麵中,關中和河北二地易於建立起局部的秩序。爭雄北方的勢力大多起於這兩個地區。而並州則像一個巨大的楔子,楔入關中與河北之間,麵向中原。無論是哪一方,要想兼並對方,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天下,都必須首先取得對並州的控製權,否則不可能打開局麵。能否取得對並州山地險要的控製對於雙方都是存亡攸關的事。控製並州,以攻而言,足以舒展其側翼,包卷中原;以守而言,足以保障其側翼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