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十大“流行病”(1 / 2)

編前: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官員也不例外。官場生態圈裏有相當的病菌潛伏,隻要溫度、環境適宜就會肆意滋生泛濫,迅速傳染。“官場流行病”到底有哪些?它們的表現症狀如何?如何才能藥到病除?人民論壇編輯部整理推出了近年來在官場流行的十大“病症”,以示警醒。

01紅眼病

病症描述:表現為看到別人比自己春風得意就心理失衡,別看不是大病,但病發嚴重可能會要人命。

典型案例:1990年畢玉璽從北京通縣縣長調任市交通局副局長,畢認為安排不公平,精神抑鬱。後來在其夫人點撥下,畢玉璽精神似乎好多了,他對王學英:“你幫我找到了治療抑鬱症的仙丹妙藥!”這個所謂的仙丹妙藥,就是為自己為家人弄鈔票,來達到心理的平衡。更為極端的典型人物還有江西安義縣縣長陳錦雲,為了取代縣委書記胡次乾,重金雇凶用汽車將胡撞傷。

對症下藥:此病的頑固性緣於對權力癡迷,“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破除“官本位”思想,最重要的是推行民主選舉,是以現代法治約束公權力,從根本上改良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

0雙重人格

病症描述:表現為人格分裂,當麵一套,背後另一套;對人一套,對己另一套。

典型案例:“喂,保安嗎?把這個行賄者給我趕出去!”原四川省交通廳廳長劉中山,麵對一個試圖用重金行賄者毫不留情地被趕走了。這件事一時傳為美談,但當檢察機關搜查劉家住宅時,這座豪宅裏不僅有一輛價值140萬元的奔馳轎車,而且其財產總額超過100萬元。

對症下藥:應最大限度地了解幹部的公信度,大力推進幹部試用期製、任期製,讓實踐來識別“雙重人格”幹部的“廬山真麵目”。

0戀舊病

病症描述:表現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習慣以一種老辦法、老方式解決問題,滿足於當“太平官”、做“太平事”、過“太平日”、享“太平福”。

典型案例:當前,一些官員存在混日子思想,一些官員滿足於做“太平官”。有的地方領導班子“集體不作為”,遇到難事、棘手事誰也不表態,遇到矛盾繞道走,甚至稍作努力便可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三拖兩拖釀成了重大事件。

對症下藥:此病症需要官員們真正解放思想,而要官員們解放思想的實質,就是使領導幹部們能夠適應現代社會治理與公共權力的運作規則,同時“庸官問責製”也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04推諉病

病症描述:表現為全局觀念不強、責任意識淡薄,想問題做決策的時候,不是從大局出發,能推就推。

典型案例:007年9月,河北保定市一農民在任丘市內遇事故,被墜落的吊橋橫梁壓住,同行人員及過路村民見狀立即施救,並多次找苟各莊鎮副鎮長閆永傑,以及任丘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要求派人援助。但雙方都推諉不救致使被壓農民死亡。

對症下藥:責任感是官員區別於其他社會成員的顯著標誌,然而一些追逐自利的政府部門會把行政權力當作謀取利益的工具,忽視其義務和責任。根治此病,恐怕不僅要靠經常性的思想教育,還要建立起有力的監督機製和問責機製。

05疑心病

病症描述:表現為總是懷疑別人,尤其是懷疑自己身邊的人和熟悉的人,懷疑他們議論自己,懷疑他們疏遠自己,懷疑他們背叛自己,懷疑他們坑害自己。

典型案例:006年1月0日,廣東省遂溪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宣雄在組織部門到其單位考察領導班子後,聽到有人議論副局長陳振華將要接替他當局長,認為是陳振華搶占其職位,遂心懷不滿,將陳殘忍殺害。

對症下藥:在一個公開透明、民主公正的幹部選拔任用環境中,疑心病還會有生存的土壤嗎?

06爭利病

病症描述:表現為部門本位、與民爭利。當今一部分領導幹部在改革過程中,對“利”的重新調整和分配這一問題的認識並不是很清楚,總是有意無意地將利益的平傾斜於自己或自己所屬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