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9(1 / 3)

章節19

六安

“六安”,宜入藥品,但不善炒,不能發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實佳。

【譯文】

六安茶適宜入藥,但不適合炒製,炒出的茶不香而味道發苦,但是茶的本性還是很好的。

【延伸閱讀】

六安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又稱“六安瓜片”“瓜片”“片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清為朝廷貢茶。

在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10天之內采摘,采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穀雨前采的稱“提片”,品質最優;其後采製的大宗產品稱“瓜片”;進入梅雨季節,茶葉稍微粗老,品質一般,稱“梅片”。

【名家雜論】

《紅樓夢》中,賈寶玉最愛喝的養生茶便是六安瓜片了。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後,母因子貴,方有資格享受每月14兩六安瓜片茶這款“茶中茅台”的待遇。

六安瓜片形似葵花籽,色澤寶綠,不含芽尖茶梗;捧杯品茗,杯中葉緣微翹,宛若妙齡女子漢服宋袍的嫋嫋衣邊,令人回味無邊。怪不得眾多名人如此偏好:明代徐光啟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陳霆其也稱“六安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餘,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

六安瓜片有著輝煌的曆史,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六安瓜片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將軍葉挺,最愛喝的茶也是六安瓜片,周恩來第一次喝六安瓜片即葉挺將軍贈送。作家葉兆言偏愛六安茶,“綠茶中最懷念六安瓜片,綠茶不該有煙火味,可是瓜片帶點焦糊味,卻可以原諒”。

鬆蘿

十數畝外,皆非真鬆蘿茶,山中亦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手焙者,更妙。真者在洞山之下,天池之上,新安人最重之;南都曲中亦尚此,以易於烹煮,且香烈故耳。

【譯文】

安徽鬆蘿方圓十幾畝之外,都不是真正的鬆蘿茶,山中也僅有一兩家的炒茶手法精湛,近來有山寺高僧親手炒製的茶葉,更高明。真正的鬆蘿茶品質在洞山茶之下、天池茶之上,新安人最喜歡它;南京妓坊也很流行鬆蘿茶,因為它易於沏泡,而且味道芳香濃鬱。

【延伸閱讀】

鬆蘿,屬綠茶類,明初始興,產於今黃山市休寧縣休歙邊界黃山餘脈的鬆蘿山,茶園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

明代馮時可《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鬆蘿茶,最為時尚。”可見,明人飲鬆蘿茶已成時尚,因其在市場上競爭力強,價格看漲,已經出現了假鬆蘿茶。

《休寧縣誌》載:“茶因踴貴,僧賈利還俗,人去名存。士客索名鬆蘿,司牧無以應,徒使市肆偽售。”琅源山上的僧人,見鬆蘿茶緊俏,便仿鬆蘿茶製法,棄佛事而專營茶葉去了,一些士大夫和文人墨客要鬆蘿茶,當地掌管鬆蘿茶的官員“無以應求”,因此市場上出現假鬆蘿茶。

【名家雜論】

《秋燈叢話》裏講了一個關於鬆蘿茶的趣事。有個姓賈的北方人,經常去江南做買賣,這個人飯量特別大,最喜歡吃豬頭肉。有個江湖郎中觀察了他的飲食習慣說:“這個吃法,怕是要得病,快死了。”後來,這個人又來南方販貨,碰到這個郎中。郎中自然好奇,仔細詢問仆人,仆人告訴他:“老板吃完豬頭肉後,一定要喝幾大碗鬆蘿茶。”郎中釋然:“哦,這個病也隻有鬆蘿治得了。”至於是確有其事還是文人杜撰,就不得而知了。

但下麵這件則實屬奇跡了。1745年,也就是清乾隆十年,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哥德堡”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在廣州采購的中國貨物,包括366噸茶葉、70萬件瓷器、19箱絲綢、133噸錫。然而,八個月後曆時兩年半的航程,就差900米就要靠岸的時候,“哥德堡”號竟然撞上了暗礁,人們眼睜睜看著船在自己的家門口沉沒了。時過境遷,1987年,兩個多世紀後,“哥德堡”號被打撈上來。令人驚奇的是,分裝在船艙內的366噸茶葉竟然沒有氧化,一部分甚至還能飲用。而這些茶葉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鬆蘿茶。

龍井 天目

龍井、天目,山中早寒,冬來多雪,故茶之萌芽較晚,采焙得法,亦可與“天池”並。

【譯文】

龍井茶、天目茶,因為山裏氣候冷得早,冬天又多雪,所以茶樹發芽較晚,如果采摘烘焙得法,質量和口味也可和天池茶相媲美。

【延伸閱讀】

西湖龍井,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明代列為上品,清順治年間列為貢品。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龍井茶,並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封為“禦茶”。龍井茶屬於綠茶扁炒青的一種,形狀扁平光滑,因產地和製法不同,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誌》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以獅峰所產為最,因其色澤黃嫩,高香持久的特點被譽為“龍井之巔”。

天目山,海拔1500米左右,峰頂有兩座水池,清澈如鏡,宛如一雙天目而得名。明代袁宏道《天目山記》讚曰:“天目山,三件寶,茶葉、筍幹、小核桃。”

【名家雜論】

龍井的曆史可追溯到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就有對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

北宋時,龍井茶初成規模。龍井獅峰山腳下壽聖寺,是北宋高僧辯才法師與蘇東坡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讚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匾額,至今尚存。元代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遊龍井》飲茶詩,詩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明代,龍井茶嶄露頭角,名聲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萬曆年的《杭州府誌》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

袁枚在《隨園食單》裏讚道:“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采製,品茶賦詩。“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龍井新芽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可見一生嗜茶的乾隆對龍井的喜愛。回京後,乾隆將龍井茶葉帶回來給太後,太後喝後肝火頓消,連說這龍井茶勝似靈丹妙藥。乾隆立即傳旨將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封為“禦茶”,年年采製,專供太後飲用。這便是西湖18棵禦茶樹的故事了。

洗茶

先以滾湯候少溫洗茶,去其塵垢,以“定碗”盛之,俟冷點茶,則香氣自發。

【譯文】

先用稍涼的沸水把茶葉洗一下,以去除茶葉表麵的塵垢,用定瓷茶碗盛起來,等到涼了再用點茶法沏茶,則香氣四溢。

【延伸閱讀】

人們泡茶時,習慣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洗茶”一詞始於北宋,至今約700年曆史。《中國茶葉大辭典》對“洗茶”的解釋是:“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麵雜質,且可誘發茶香、茶味。”

明朝關於洗茶的記載頗多,除文震亨外,多有記載。

其一,屠隆著《茶說》載:“凡烹茶,先以熱湯洗,去塵垢冷氣,烹之則美。”

其二,張謙德著《茶經》說:“凡烹蒸熟茶,先以熱湯洗一兩次,去其塵垢冷氣而烹之則美。”

其三,許次紓《茶疏》曰:茶葉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隨風輒下,即著於葉中。烹時不洗去沙土,最能敗茶。”

其四,羅廩《茶解》認為:茶要“用熱湯洗過擠幹。????不洗則味色過濃,香亦不發耳。”

其五,馮可賓《岕茶箋》中“論烹茶”:“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不可太滾,滾則一滌無餘味矣。以竹箸夾茶於滌器中,反複滌蕩,去塵土、黃葉、老梗使淨,以手搦幹,置滌器內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潑之。夏則先貯水而後入茶,冬則先貯茶而後入水。”

其六,周高起《洞山岕茶係》中指出:“沸湯潑葉,即起洗鬲,斂其出液。候湯可下指,即下洗鬲,排蕩沙沫。複起,並指控幹閉之,茶藏候投。”

【名家雜論】

洗茶是古代茶道中非常古老也極為重視的一個環節。所謂“去塵垢冷氣”“去沙土”“去塵土、黃葉、老梗”“排蕩沙沫”、調“味色”、發“香”等。概括起來即淨茶、溫茶、發香。塵垢、沙土、塵土、沙沫最能“敗茶”。洗茶也符合古代茶人講究泡茶的“潔”字精神。為此,古代茶人發明了“茶洗”“滌器”“洗鬲”等專用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