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 3)

章節1

長物誌卷一

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1〕縱不能棲岩止穀,追綺園〔2〕之蹤,而混跡廛市〔3〕,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台具曠士之懷,齋閣〔4〕有幽人之致。又當種佳木怪籜〔5〕,陳金石圖書,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遊之者忘倦。蘊隆〔6〕則颯然而寒,凜冽則煦然而燠〔7〕。若徒侈土木,尚丹堊〔8〕,真同桎梏樊檻〔9〕而已。誌《室廬第一》。

【注釋】

〔1〕吾儕:吾輩,我輩。

〔2〕綺園:指秦漢之際的隱士綺裏季、東園公,因避秦亂世而隱居商山,與夏黃公、甪裏合稱“商山四皓”。

〔3〕廛市:商肆集中之處,鬧市區。

〔4〕齋閣:書房。

〔5〕籜:指竹筍外層的皮、筍殼。

〔6〕蘊隆:暑氣鬱結而隆盛。

〔7〕燠:熱。

〔8〕丹堊:塗紅刷白,泛指油漆粉刷。堊,一種白色土。

〔9〕樊檻:樊,鳥籠;檻,獸圈。此處喻指囚籠。

【譯文】

居住於山水之間為上選,居住於村中稍遜,居住於郊外則又差一些。我輩縱然不能棲居岩洞,住於山穀,追慕綺裏季、東園公這樣的高人隱士之蹤跡,但即使混跡於紅塵鬧市之中,也要門庭雅潔,房舍清雅安靜,亭台樓閣具有曠達之士的情懷,書齋富有幽隱之士的情致。又應當種植佳木怪竹,陳列金石書畫,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不覺歲月流逝,客居此處的人樂不思歸,前來遊玩的人樂此不疲。夏季暑氣升騰時,讓人感覺清涼寒冽,冬天寒風凜冽時,則讓人覺得溫暖和煦。如果隻是大興土木,崇尚粉刷裝飾,真如同被束縛在鳥籠獸圈中了。記《室廬第一》。

【延伸閱讀】

文震亨用“室廬”統稱房屋建築。“室”指房室,古建築是“前堂後室”,前麵為堂,後麵為室。“廬”則常指臨時建的簡陋居室,也泛指隱居之所,如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明代人崇尚山野鄉居,追求“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境界。莫是龍在《筆塵》中寫道:“人居城市,無論貴賤貧富,未免塵俗囂喧????我願去郭數裏,擇山溪清嘉、林木叢秀處,結廬三畝,置田一區,往返郡邑,則策蹇從之????”在山間林下結廬而居,是名士最理想的居住方式。

【名家雜論】

文震亨出身於江南書香世家,文氏家族如同《紅樓夢》中的賈府,是蘇州的舊家大族,世代居於詩禮繁盛之鄉,講究生活情調,喜好造園。文震亨的曾祖父文征明擴建了停雲館,父親文元發營造了衡山草堂、蘭雪齋、雲敬閣、桐花院,長兄文震孟建造了生雲墅、世綸堂。

文震亨自己也是一個園林藝術的踐行者,曾在馮氏廢園的基礎上,構築了香草堂,園內建有嬋娟堂、繡鋏堂、籠鵝閣、遊月樓、鶴棲、鹿柴、魚床、燕幕、嘯台、曲沼、方池等景觀。香草堂建得十分齊整,正如他所說:“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遊之者忘倦。”

江南園林的繁盛,是自明代開始。明代的造園業出現過兩個高潮,一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間,另一個是嘉靖、萬曆年間。尤其是嘉靖末年,天下太平,於是士大夫中有富厚者,皆來治園亭。江南一帶,則私家宅院林立,亭台樓閣不可勝數。不隻是蘇州,杭州、南京、昆山、紹興、上海鬆江等地,也都是亭館布列,繁盛無比。建造園林的耗資之巨,可想而知。乃至有學者認為,明代資本主義萌芽之所以生長緩慢,是因錢都花到造園中去了,被園林消耗殆盡。

當時的高雅之士,喜歡去山水絕佳處建園。如蘇州的範長倩,居住於天平山的精舍,他在山中耗費巨資疏鑿池沼,建亭榭堂廡,植嘉樹美竹,盡享山林之樂,聲色之娛,在吳中一代頗為轟動。

但不是人人都能去山中建園,山中交通既不便利,花費又高昂。造園家計成便倡導因地製宜,城裏也可以建造園林。文氏家族是“大隱隱於市”,世代居於蘇州城,故而文震亨開篇便講,雖然他也仰慕歸隱山林的“商山四皓”,但即便居於鬧市,也要拾掇一番,使門庭雅潔,居住愜意。

園林主人須得有深厚的美學功底,高超的藝術匠心,才能建造出一座花木扶疏、亭榭翼然,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而文震亨生在藝術世家,藝術修養固然不在話下,其審美品味也卓然超群。對於隻知道砸錢而不懂情調的土豪,他是不屑的。造園這事,真不是光有錢就行。

用木為格,以湘妃竹橫斜釘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兩旁用板為春帖〔1〕,必隨意取唐聯〔2〕佳者刻於上。若用石梱〔3〕,必須板扉。石用方厚渾樸,庶不涉俗。門環得古青綠蝴蝶獸麵〔4〕,或天雞饕餮之屬,釘於上為佳,不則用紫銅或精鐵,如舊式鑄成亦可,黃白銅俱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黑三色,餘不可用。

【注釋】

〔1〕春帖:又稱春帖子,自宋代開始流行的一種風俗,立春日在門帳上貼寫有詩句的帖子。宋代的翰林,一年八節要撰作帖子詞,詩體近於宮詞,多為五言、七言絕句,貼於宮苑中的門帳。明代,這一風俗開始在民間興起,立春日貼的稱為春帖子,端午日貼的稱為端午帖子。

〔2〕唐聯:唐詩中的聯句。

〔3〕石梱:石門檻。

〔4〕古青綠蝴蝶獸麵:門鈸獸麵的一種花式。

【譯文】

用木作為門框的橫格,橫斜著釘上湘妃竹,隻能用四根或者兩根,不能用六根。門的兩旁,用木板做春帖,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取唐代的聯句中絕佳的,刻於春帖上。如果用石頭做門檻,必須用木板門。所選石材要方厚渾樸,才不俗氣。門環選用古青綠蝴蝶獸麵,或天雞、饕餮之類釘在上麵為佳,不然,就用紫銅或精鐵,按照舊時的式樣鑄成也可以。黃銅、白銅都不能用。木門上漆,隻能用朱、紫、黑三種顏色,其餘顏色不能用。

【延伸閱讀】

門上的拉手稱門鈸,有的門鈸做成獸頭形,稱獸麵。明代初期對門鈸有嚴格的規定,官員府邸按照官階來決定用哪一種門鈸。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規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門可用獸麵及擺錫環;三品至五品官大門不可用獸麵,隻許用擺錫環;六品至九品官大門隻許用鐵環。”但到了明代中後期,天下升平日久,江南富庶之家雲集,大門用獸麵已經很普遍。

【名家雜論】

《陽宅十書》中說:“大門吉,則全家皆吉矣,房門吉,則滿屋皆吉矣。”宅院的大門很重要,處處細節都有講究,但凡世家大族,絕不能在大門上出錯。

門開幾扇?常見的為雙扇,也有四扇,但不能弄出六扇大門。開六扇的是官衙,故而衙門又稱“六扇門”,諺語曰:“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如果民宅開六扇門,那便有僭越之嫌,要惹禍上身了。

門漆的顏色也有講究。黃色是不能用的,那是皇室的專用色,“人主宜黃,人臣宜朱”,黃色之門極為高貴,隻有皇宮才能用。朱漆大門也是至尊至貴的標誌。據《禮記》記載,古時天子對諸侯、大臣的最高禮遇,是賜“九錫”,即九種特用物,包括: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這裏麵的“朱戶”,就是朱漆大門。到明代,朱漆大門仍然是宅院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但已經用得很普遍,乃至沒有官位的普通富戶,也可以用。

用青色也犯忌,要避諱“青樓”。原本朱門、青樓都是指豪門高戶,如《晉書·麹允傳》稱“南開朱門,北望青樓”。但後來,“青樓”逐漸成為妓院的雅稱,以至正經人家連青色的漆都不用了。

黑色大門古時很普遍,是非官宦人家的門色。如濟南舊城民居四合院,大門漆黑色,門樓色調是深灰的瓦頂搭配灰白的台階,門上襯以紅底對聯,黑、灰、紅三色的搭配,非常經典。

由門延伸出來的一個詞語——門第,舊時指家庭在社會上的地位等級和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民國美女作家淩叔華,被稱為“高門巨族裏的蘭花”,“高門巨族”這四個字,傳神地描繪出了淩叔華顯赫的家世背景。民國大約是舊式世家大族最後的繁盛時期,民國之後,所謂的“高門巨族”則風流雲散。但“門第”的觀念從未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消失,而是餘音嫋嫋,時有回響????

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須以文石剝成;種繡墩〔1〕或草花數莖於內,枝葉紛披,映階傍砌。以太湖石疊成者,曰“澀浪”〔2〕,其製更奇,然不易就。複室〔3〕須內高於外,取頑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4〕之致。

【注釋】

〔1〕繡墩:指繡墩草,又稱沿階草,一種常綠草本植物,常種於庭院陰涼處。

〔2〕澀浪:古代宮牆基壘石凹入,作水紋狀。

〔3〕複室:指複屋,是具有雙重椽﹑棟﹑軒版﹑垂簷等建築結構的屋宇。

〔4〕岩阿:指山的曲折處。漢代王粲《七哀》:“山崗有餘映,岩阿增重陰。”

【譯文】

門前台階從三級到十級,越高越顯得古雅,要用有紋理的石頭削成。在裏麵種上繡墩草或幾株草花,枝葉隨風擺動,映照著台階。用太湖石砌成的台階,稱為“澀浪”,它的形製更加奇特,但是不容易做好。複屋的裏麵要高於外麵,用未經開鑿的帶有苔蘚斑痕的石頭鑲嵌台階,才有山間的風致。

【延伸閱讀】

古建築有平屋、重屋、複屋之分。平屋指單層的平房。重屋指帶雙重屋頂的建築,也指帶樓閣的建築,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周禮·考工記》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宋史·禮誌四》說:“三代之製不相襲,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則知皆室也。”夏、商、周三代的禮製建築都不同,夏朝是世室,殷商是重屋,周代是明堂。

至於複屋,清代學者俞樾雲:“複屋者,於棟之下,複為一棟以列椽,亦稱重橑????《作雒》之重亢、複格,亦似皆複屋之製。”文震亨說“複室須內高於外”,複屋的建造,裏麵的建築,台基要高於外麵,這樣有高度的落差,有利於日照、采光,建築外觀也顯得莊嚴大氣。

【名家雜論】

台階,是中國古代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禮製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文震亨說台階“愈高愈古”,這話極有道理。台階越高,越有古意,這種古意,可以直追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的宮殿,都是基台崇偉,建在高台之上,鋪著長長的台階,極具崇高威儀之感,朝覲者要一步步登台階而上,仰視大殿,而大殿建築高得讓人頭暈。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引用元代某人的記述,說“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幹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誌不覺森竦”。從漢代宮殿的舊址看,台基非常高,如同山一樣聳立,看著都讓人悚然而驚。可知當年漢武帝站在高高的大殿之上,宮娥珠翠環繞,武士威嚴而立,文武百官則伏地山呼萬歲,那場麵該是何等地震撼,誠可謂“大漢雄風”。

登台階也有規矩。《禮記·曲禮上》中記載,登台階時,“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邁步之前,主人和賓客要謙讓一番,然後主人先登,客人緊隨其後。不能單腳邁,每上一層台階,一隻腳踏上時,另一隻腳也必須跟著踏上,等兩腳並齊,然後再上第二層台階。

江南宅院畢竟是婉約旖旎的,沒有秦漢宮闕那樣的壯闊之美,故而台階能建幾級就可以了,太高也吃不消。台階要裝飾得漂亮一些,種點沿階草或者鳶尾、虞美人之類的草花,還須用碧青的苔蘚點綴幾許詩情。古人提到台階,多半會想到青苔,台階上長著苔蘚,便帶著一種古雅的詩意。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而李白的《長幹行》是“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杜牧《題揚州禪智寺》則為“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台階若無青苔的映襯,該是多麼枯燥無味。

用木為粗格,中設細條三眼〔1〕,眼方二寸,不可過大。窗下填板尺許。佛樓禪室,間用菱花〔2〕及象眼〔3〕者。窗忌用六,或二或三或四,隨宜用之。室高,上可用橫窗一扇,下用低檻承之。俱釘明瓦〔4〕,或以紙糊,不可用絳素紗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製大眼風窗〔5〕,眼徑尺許,中以線經其上,庶紙不為風雪所破,其製亦雅,然僅可用之小齋丈室。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注釋】

〔1〕眼:指窗上的格子。

〔2〕菱花:指菱花紋,古代常用的一種裝飾花紋,用菱花欞格的窗戶稱菱花窗。

〔3〕象眼:指做成三角形圖案的窗格。

〔4〕明瓦:透光的瓦片,以提升室內的亮度。明代多用蚌殼製作明瓦,把蚌殼磨成薄片,可以透光。

〔5〕風窗:窗戶的一種,可拆卸,用以開關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