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源
【原文】
茶〔1〕者,南方〔2〕之嘉木〔3〕也。一尺〔4〕、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5〕,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6〕之。其樹如瓜蘆〔7〕,葉如梔子〔8〕,花如白薔薇〔9〕,實如栟櫚〔10〕,蒂〔11〕如丁香〔12〕,根如胡桃〔13〕。(瓜蘆木,出廣州〔14〕,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15〕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16〕,兆〔17〕至瓦礫〔18〕,苗木上抽〔19〕。)
【注釋】
〔1〕茶:多年生深根莖常綠植物,屬山茶科。茶樹分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等種類,葉子呈橢圓形或長圓形,為革質,邊有鋸齒。茶樹在晚秋時節開花,籽粒有棕褐色的堅硬外殼。其嫩葉經過加工,可成為供人飲用的茶葉。
〔2〕南方:唐代貞觀元年(627),把疆土分為十道,古時南方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幾個區域,和現在按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的劃分方式類似。唐代的產茶區也和現代行政區劃基本一致,大概在今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浙江、江蘇、上海、安徽、陝西南部、河南南部等地。
〔3〕嘉木:優質的樹木,形態美好的樹木。北宋蘇東坡把茶稱為“嘉葉”,和陸羽所稱“嘉木”一樣,用以讚頌茶之美好。
〔4〕尺:這裏指量度標準和今天“尺”不同的古尺,唐代的尺有大小之分,通常來說以大尺為準。唐代大尺的標準為一尺三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尺稍短。
〔5〕巴山峽川:指重慶的東部和湖北西部區域。
〔6〕掇:拾撿。
〔7〕瓜蘆:又稱皋蘆,生長在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樹木,葉和茶葉相似,味道非常苦。從晉朝開始,南方人就采摘瓜蘆煎茶飲用。宋代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一書中記載了此種植物作為飲品,可以解渴消痰、醒神除煩以及明目的功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它的味苦而色濁,味道比不上茶葉。
〔8〕梔子:又稱黃梔子,茜草科常綠灌木,夏季開花,花色潔白,花香濃鬱。其葉為長圓形,和茶葉相似。
〔9〕白薔薇:薔薇科的落葉灌木,樹枝繁茂,枝上多刺。一般在春末夏初開花,花形酷似茶花。
〔10〕栟櫚:即棕櫚,果實和茶籽內實很像,略小一些。
〔11〕蒂:瓜、果等跟莖、枝相連的部分。
〔12〕丁香:常綠喬木,又稱丁子香或雞舌香。葉子呈長圓形,花色淡紅,果實長球形。生長在熱帶地區,花可以入藥,籽粒可供壓榨丁香精油之用,為芳香劑的一種。另外一種丁香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葉呈卵圓形或腎髒形,一般生長在中國北方地區,春季開花,花色為白或紫,有濃鬱香味。
〔13〕胡桃:核桃科屬深根植物,和茶樹相似,主根係長可達三米,伸向土壤深處。
〔14〕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在唐代以前數易其名,到唐武德四年(621)才被稱為廣州;後又數次易名,今仍稱廣州。
〔15〕蒲葵: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棕櫚科常綠喬木,葉片較大,呈掌裂狀,可做成蒲扇。這種植物花很小,成熟的果實為黑色、橢圓形。
〔16〕下孕:植物根部往土壤深處生長。
〔17〕兆:古代占驗吉凶時灼龜甲所成的裂紋。這裏引申為種子生長的力量使地麵土層開裂。
〔18〕瓦礫:質地很硬的磚頭和瓦片,這裏形容土層的堅硬。
〔19〕上抽:向上生長。
【譯文】
茶是中國南方出產的一種優良木本植物。樹高有一尺、兩尺甚至幾十尺的。在巴山峽川一帶,有主幹粗到兩人才能合抱的茶樹,砍掉枝條,才能采到茶葉。茶樹的外形似瓜蘆木,葉子似梔子,花似白薔薇,種子似棕櫚,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樹。(瓜蘆木,出產在廣州一帶,葉似茶,泡茶喝味道苦澀。棕櫚是蒲葵類植物,種子像茶籽。胡桃樹和茶樹一樣,都是根向土壤深處生長,碰到非常硬的土中瓦礫,才撐裂地麵向上生長。)
【延伸閱讀】
茶指茶樹葉子,也指用茶葉沏泡而成的飲品。在茶的發展過程中,一些能夠泡製飲品的植物花葉、種子、根莖等,也被稱為茶,比如用有藥用價值的草本植物泡製的“涼茶”,用花瓣泡製的“花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國人自古就有飲茶品茗的習慣。茶樹的栽培和利用,有非常悠久的曆史。中國的茶樹種植麵積之大,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及的。綜合曆史、氣候、品類等條件,我國的茶區可分為四個: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
從茶的製作工藝來分,有綠茶、紅茶、黃茶、黑茶、青茶、白茶。綠茶代表有蒙頂甘露、六安瓜片、龍井茶、碧螺春、信陽毛尖;紅茶有潮汕工夫茶;黃茶包括黃芽茶、黃大茶、黃小茶三大類;黑茶有雲南普洱茶、陝西茯磚茶、廣西六堡茶、四川邊茶;青茶有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茶;白茶中著名的有福建北部和寧波的白毫銀針、白牡丹。
【名家雜論】
古時文人有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尚無定論,不過從西漢時,已有關於飲茶的文獻記載。
東晉之後,安居江南的富庶之士,開始在青山秀水之間清談,茶本身的清雅內蘊,被一些文人發現,並將之作為精神寄托。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在《采茶錄》裏,記載了一則飲茶的逸事:晉朝畫家王蒙發現了茶之妙處,急於和人分享,便逮住誰就讓誰陪他喝茶。當時的士人還沒有完全接受這種高端飲品,有些人則根本無法忍受茶的味道。王蒙的好意,讓一些人惶恐不已,他們便為茶起了一個不雅的稱呼“水厄”。到了唐代,茶的醇香淡雅、悠長餘韻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認可。有個煮茶名士常伯熊,更為茶起了個雅稱“滌煩子”,即喝茶有忘憂解煩之效果。
唐代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便將飲茶解煩寫得別具一格: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麵,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唐代中期,甚至興起一種“鬥茶”的風雅遊戲。據無名氏《梅妃傳》載:“開元年間,玄宗與妃鬥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鬥茶今又勝我點。”這是鬥茶的最早記錄。
鬥茶之風自唐代開始,至宋代達到高峰。宋時宮中不僅成立了專司茶事的部門,飲茶也規定了固定的禮儀。宋徽宗趙佶對此項遊戲樂此不疲,並寫了《大觀茶論》盛讚:“天下之士,勵誌清白,兢為聞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情尚也。”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更是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將“鬥茶”寫得惟妙惟肖: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餘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籲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隻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不管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茶就這樣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開,參與見證著千百年來人間的繁華或寂寥。
【原文】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1〕。(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2〕;從木,當作“”,其字出《本草》〔3〕。草木並,作“荼”〔4〕,其字出《爾雅》〔5〕。)
【注釋】
〔1〕並:同屬一個部首。
〔2〕《開元文字音義》:編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的字書,據記載共有三十卷,後基本遺失殆盡,僅有殘卷收在其他典籍中。這部成書時間比《茶經》早二十五年的官修字書裏,已經有“茶”字。
〔3〕《本草》:唐高宗時期由蘇敬等人編撰的《新修本草》一書,現稱《唐本草》。該書已散佚,敦煌、日本有其鈔寫本殘卷傳世。
〔4〕荼:原作“茶”,但《爾雅》為“荼”,今從之。
〔5〕《爾雅》:中國現存最早的字書,共十九篇。內容主要是考證詞義、古時名物,作者至今無定論。“爾”有貼近的意思,“雅”有正的含義,指某一時期正規的官方雅言。
【譯文】
從字形和部首來說,茶字有歸屬草部的,有歸屬木部的,也有同屬於草、木兩個部首的。(寫成“茶”字的,屬於草部,唐代《開元文字音義》中收錄了此字;寫成“”的,屬於木部,收錄在唐代《本草》一書中;同屬於草和木部的,是“荼”字,《爾雅》予以收錄。)
【延伸閱讀】
從研究史料中可知,茶的稱謂不下數十種,可說是琳琅滿目。比如,西漢辭賦大家司馬相如,在其文章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的一種稱謂;《神農百草經》把茶稱為“荼草”。不過,唐中期以前,用“荼”字稱茶最為普遍。
據資料記載,“荼”字最早出現於《詩經》。《詩·邶風·穀風》裏有這樣的句子——“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不過,《詩經》中的“荼”是否指茶,尚有爭論,有些學者認為是茶,有些則認為是平時所說的苦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