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1 / 3)

章節10

附錄 給父母們的進階課

與童年和解,不把自己的陰影留給孩子

在20多年的生命教育實踐裏麵,我覺得自己是最大的一個受益者,所謂的“受益”,是指我對生命自身的理解變得越來越開闊,越來越成熟。對他人的生命處境產生了真摯的、發自心底的同理心、共情力。這種對生命的悲憫,不是簡單地把某種情感施與他者,而是對他人的苦難與際遇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切。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過程中,我不斷地與自己的童年達成和解,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童年的處境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我想所有的父母,如果回望一次童年後再去看自己目前和孩子關係中的種種問題,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童年是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它就像一棵樹賴以生存的土地一樣,我們一生都要從中汲取營養。特別是當我們現有的生活處於困境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不斷地回到童年,重新從那裏汲取營養、汲取力量、汲取理解。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兒童是成人之父。”從形態上來說,所有的成人都是從兒童成長起來的,從精神層麵來說,童年是人一生的營養。而且從生命體本身的角度來對童年進行價值判斷的話,我會說,童年可能決定了人生。童年是否快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幸福。所以如果一個人現在感到不幸福的話,可以回去看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童年時的苦澀、尷尬、無奈在影響著自己,還可以繼續往前還原,還原到親子關係、兄弟姊妹關係、鄰裏關係上麵去,看看童年的不幸到底是哪一種關係的不順導致的。比如,我在不斷地跟童年“和解”的時候,我馬上就會想到我的父親、我的母親,童年時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對我的一生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教育是複雜的,麵對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生命,我們必須透過他的現在去了解他的過去,了解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和他的成長環境,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現在和未來。

童年是一個人成長的生命背景。如果童年生活在對抗中,會讓一個人的成長充滿了緊張;如果童年生活在和諧中,則會給一個人的成長帶去滋養。童年時,我和我父親的關係就是比較苦澀的,帶有一種對抗性,不僅我和我父親對抗,我的弟弟跟我父親對抗得更厲害。我形容我弟弟時會說,“你是我們家最像爸爸的!”最像的人往往是對抗最激烈的人。這種對抗是生命中最奇怪的一種競爭,它不是因為某個外在的具體目標而彼此競爭,而像是一個人自己與自己的對抗。親人之間的戰爭非常可怕,親情是一種“此愛綿綿無絕期”的關係,而親人之間的對抗也會把它變成“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個作家談到自己的童年時說過一句話:我真想抱一抱小時候的自己,真想給小時候的自己一些安慰。由於我們的父輩生存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下,他們生育了我們,也養育了我們,但是他們卻沒有好好地教育我們,更沒有好好地愛我們。但即使是痛苦的童年,也能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滋養。在不斷地回望童年中,我們會逐漸了解到我們痛苦的根源,從而更好地療愈痛苦。我們還應該把造成痛苦的根源放到民族和時代的背景中去不斷地反省,在這種反省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生命自覺,並且改變自己生命的走向。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覺醒,也許我們就會重複父輩的路,成為跟我們的父親、母親一樣的人,無法給予自己的子女以愛的教育。人的生命並不完全像一棵樹,因為樹無法改變自己的“樹性”,而人卻可以通過反省而改變。

如果父母不能走出自己童年創傷的陰影,就極有可能會采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比如說有些父母特別喜歡當眾批評、羞辱或者體罰孩子,這樣的父母往往自身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長大的,同時,他們又缺少對童年的反思,所以很難獲得自我更新的力量,改善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們前麵談到過“生物疤痕”的概念,所謂的“生物疤痕”,指的是一個人在童年裏所受的辱罵、羞辱、傷害、挫折,就像一個永遠無法恢複的傷疤一樣,一直留在他的心裏,並且會影響他成年和成為父母後的很多言行。比如一些人的性格粗暴就是源於童年傷疤。很多時候他們脾氣暴躁,控製不住自己作出一些粗暴的行為,就是因為有人觸及了他的童年傷疤。像這樣的情況,如果那個人意識不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就很難改正自己,對粗暴等行為進行自我控製。

我們要回到童年去尋找造成傷疤的根源,可能是因為我們受到了打罵,可能是因為種種原因造成的父母之愛的缺失,比如父母不在身邊,或者父母與自己交流溝通的時間很少,父母很少表達自己的愛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給我們造成這樣那樣的傷害,最終形成童年疤痕。

當我們了解到我們童年時期所受的傷害後,我們就會醒悟過來,這時候主動的自我克製就變得非常重要。比如說在你開始生氣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是因為童年傷疤的原因而生氣,所以應該立即走開。如果一個人認識到了自己問題的根源所在,通常就能發展出這種克製能力。如果已經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粗暴、經常辱罵他,你就可以在家裏貼一些非常顯眼的紙條提醒自己。這就像我們知道了電有危險,所以我們再好奇都會克製住自己不去碰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克製自己的一些危險行為,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危險認識得不夠。

如果一些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是搞不好,就應該多去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曆了。去回憶、去了解童年的一些經曆,包括所受的一些傷害,有助於我們培養克製能力,讓我們更好地控製自己,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像這樣的反思,在一個人準備做父母或者剛剛做父母的時候就應該去做。如果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再去做的話,可能之前就已經給孩子造成傷害了。同時也要注意到,改善是可能的,但改善又是很困難的。正因為困難,所以我們需要更大的毅力,給自己更多的提醒。比如說我們生氣的時候,最簡單、最有效的提醒,就是我們先離開生氣的現場,讓自己冷靜兩分鍾,這樣既能幫助我們擺脫怒火,又能讓我們去尋找對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生氣、責罵、批評很難幫助我們教育好孩子,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去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建設者。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我們都不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到批評他的錯誤上,而是應該去尋找孩子犯錯的緣由,去分析這些錯誤中孩子可以克服的因素以及難以克服的因素分別是什麼。隻有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