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3
為什麼中國沒有亞裏士多德?
亞裏土多德至少撰寫了170部著作,其中流傳下來的有47部。他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科學著作內容涉及天文學、動物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等古希臘人已知的各個學科。他對當時尚未分類的科學部門如政治學、邏輯學、倫理學、曆史學、物理學(自然學科)、心理學、美學、教育學等均有研究並有獨到見解。亞裏士多德集古代知識於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係統考察和全麵掌握。在哲學方麵,亞裏士多德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
亞裏士多德並沒有一部著作叫作《邏輯學》,卻有六部著作跟邏輯有關,被後人合稱為《工具論》,這六部著作是《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辨謬篇》。在這些著作中,亞裏士多德建立了一種“大邏輯”框架,在之後的十幾個世紀中占據統治地位的邏輯教學體係,即“概念→判斷→推理→論證→思維基本規律”,在他那裏已具雛形。但他在邏輯方麵的主要成就,還是以直言命題為對象、以三段論理論為核心的詞項邏輯理論,該理論迄今為止沒有實質性變化,隻不過作了少許添加和改良。亞裏士多德是名副其實的“邏輯之父”。
關於邏輯對科學的影響,關於西方科學的基礎和中國古代發明,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西方的科學發展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係(在歐幾裏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係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文藝複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聖賢沒有走上這兩步。”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也曾有過邏輯學萌芽。但眾所周知的是,名辯學傳統使中國更多地走上了實用技術的道路,而演繹邏輯傳統卻使西方的科學走上了理論科學的道路。為什麼中國文化就沒有發展出來一個成熟的邏輯學體係呢?
西方數學的發展一直繼承公理化、形式化及證明的傳統,而中國數學的發展同中國古代的邏輯理論、思想一樣,重視具體問題的研究,缺乏公式化、公理化的方法。季羨林先生曾說:“西方的數學從公理出發,亞裏士多德三段論法——凡人必死,張三人也,故張三必死。它從公理出發,立一公理:凡人必死,凡人怎麼樣,下麵演繹。”張岱年先生說中國數學:“它卻不講點、線、麵、體之間的邏輯關係,而隻講如何計算。”
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為什麼自然科學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呢?張東蓀先生的解讀是:“中國人對知天意感興趣,以使求福避禍。至於天的本質,他們不關心。”有研究者把中國文化特征概括為“主體的自我中心性”,認為這種文化一直缺乏一種很強的外傾性,對外部世界缺乏很迫切的關注,不以探索世界本質、獲取科學知識為基本追求,對自然與自然的運作以及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興趣。經常用一種現實的想當然改造來代替純客觀的反映,從個別具體的對象去尋找外界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點,帶有強烈的具象性特征。這一切,均不利於與理性、邏輯密切相關的科學的進步與發展。
● 亞裏士多德《工具論》
● 克裏斯托弗·希爾茲《亞裏士多德》
● 麥克倫尼《簡單的邏輯學》
● 伯納·派頓《身邊的邏輯學》
劉桂明:中共黨員,現任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製》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