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通識閱讀:自由閱讀新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其本質在於自由閱讀,其形式在於自助閱讀,且應該盡早開始,貫穿中學、大學及職業生涯等全部曆程。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
每一個中學生都想上好大學。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是哪家大學呢?脫口而出,便是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好在哪裏呢?普遍的共識之一在於,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就是從1945年哈佛大學發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後蓬勃發展起來的。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指出:“廣義地說,教育可以被分成兩個部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而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兩者不可割裂,共同構成高等教育的目的。這一思想被國際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後半葉全球大學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1996年哈佛大學通識課課程菜單枚舉:
伊斯蘭國家的宗教與文化;法國社會的諷刺幽默;1850年以來的現代非洲;20世紀的科學與社會;十字軍東征以來的中東和歐洲:關係與洞察;中世紀的騎士浪漫;悲劇與人類衝突;中世紀法庭;現代主義與極端主義;公正;孔子的人本主義:自我修習與道德共享;美國社會與公共政策;兒童與他們的社會世界;達爾文進化論;相對論與量子物理學;人類行為生物學????
2009年哈佛大學通識課課程菜單枚舉:
翅膀的進化;細菌的曆史;疾病的話語;美國的兒童醫療衛生政策;應然:道德判斷的本質;醫藥公司與全球健康;傳染病對曆史的影響;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懷疑主義與知識;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香蕉的文化曆史;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怎樣讀中國的詩歌;美國的70年代;60年代的青春文學;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公共健康與不平等;公墓的曆史;煙草的曆史;酷刑與現代法律????
哈佛大學規定:全體學生必修的文學名著、西方思想和製度、物理科學或生命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門。另外還建議要求學生修習說明文寫作、數學推理及其應用、非西方文明與文化、政治與道德哲學、現代社會五方麵的課程,並學習一年西方藝術、文學、思想方麵的課程。同時哈佛全校開設三百多門課,學生可以跨係科選修。
英語有一句諺語:“吃什麼飯長什麼身體(You are what you eat)。”對大學來講,開什麼樣的課程就會造就什麼樣的畢業生。對學生來講,修什麼樣的課程就有什麼樣的知識結構,也就有什麼樣的創新潛力。
二
那麼,通識教育隻是大學的事嗎?換句話說:中學生也需要接受通識教育嗎?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第四章題為“中學的通識教育”,所用篇幅占去了整本書的四分之一強。書中強調指出,“我們推導出了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對所有人而言,除了最早期的教育階段,其他階段的教育都既包括通識教育又包括專業教育。教育的這兩方麵應該被視為相互聯係的,專業教育永遠來自通識教育,並永遠要回歸和豐富通識教育”。接下來,它分別從人文學科、社會學課程、科學與數學、教育與人等四個領域,詳盡而深入地探討了在中學進行通識教育的可能的路徑、方法與要點。
以科學教育為例,書中指出:“科學教學應該在中學低年級就開始,不能晚於七年級。”建議中學的科學教學應該注重“大型綜合單元課”的討論,指出,“對這些單元的學習將打破科學各分支學科的傳統邊界”,建議中學“應該開一門對科學做一個整體介紹的嚴謹而高度綜合的課程”。關於課程內容的具體指引是,“這門課應該含有有關科學發現的曆史的內容,還有關於主要科學概念和假說的一些討論”。關於課程意義,書中指出,“這樣一門課如果設計得當的話,不僅可以給那些將不再繼續學業的學生提供一門理想的課程,而且也可以給那些要在專門的科學領域內繼續研究的學生做一次最好的科學介紹”。
美國既如此,歐洲又如何呢?在這裏,我們不妨瀏覽一下2007年法國的全國統一的中學畢業會考(BAC)作文題。BAC成績在法國就是申請大學的依據,其作文題也可以被視作“高考”作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