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問題可以依靠著雍河,安洛兩郡來解決,但還是有一個問題困擾著劉立,那就是人才的問題,朔州畢竟比較偏僻,甚至不少人認為這裏是蠻夷未開化之地,這種情況下可用的人才自然少之又少,雖然有雍河,安洛兩郡,但是畢竟還有一個洛河阻擋,這個時代的交通又極為的不發達,人才稀少自然也是正常之事。
不過因為此事卻讓劉立非常頭疼,跟隨他父親打江山的老部下,老的老,死的死,再加上領土,一步步的擴大,人才的問題成了一道催命符,最終無奈之下,劉立隻能收起一部分猜忌之心,啟用自己的兄弟和宗族,也幸好他的父親劉義雖然自己經常廝混在市井之間,但是卻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幾個兒子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起碼都可以獨當一麵,這個傳統也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而劉立害怕宗族形成尾大不掉之事,又害怕他們不肯出力,因此下令,宗族之士,若無功德,那麼他們子嗣的爵位將會逐代的遞減,不管長子次子還是庶子嫡子,在這一方麵都沒有任何的優待,這樣不僅能對宗族勢力進行遏製,還能清理掉一些無用之人,也算得上是一舉兩得。
靠著這個製度,劉立勉強地解決了人才危機,當然對外吸引人才的各種手段,劉立自然還是沒有少用的,畢竟宗族勢力,作為統治者還是生有所防範的。
就這樣在劉立的帶領之下,他的勢力繼續擴張,最終奠定了現在的格局,現在的漢國全據朔州七郡,同時拿下了渤州的白關郡。
也就在那一陣稱帝的熱潮之中,劉立的孫子劉輝稱帝,立國號為漢,追諡劉義為太祖武皇帝,劉立為太宗文皇帝,一直傳承至今。
以上便是漢國大致的曆史,同樣是劉宇從原主人的記憶中整理出來的,此時乃大爭之世,漢國旁邊的也有一群勢力,西邊的勢力稱之為晉國,和漢國是世仇,互相爭鬥了上百年,不過他們中間橫亙著一條山脈,雙方勢力也在這基礎上修建了四關兩城,基本上都是險要之地,所以雙方爭鬥了上百年,卻誰都奈何不了,隻能互相幹瞪眼。
漢國南邊的勢力稱之為葉國,葉國經曆了幾百年的發展,倒是也有過鼎盛時期,不過最近這幾十年,因為昏君迭出,此時國內已是動蕩不安,不過他和漢國隔著一條險——洛河,隻要守住渡口,就是百萬雄軍也隻能幹瞪眼,因此雙方相安無事。
漢國的北邊自然就不用多了,屬於北胡草原的地界,漢國這裏有長城三關作為抵抗,北胡每年都會發動進攻,不過很可惜的是,作為遊牧民族他們並不擅長攻城,再加上北地人士對他們的仇恨,自然是拚死抵抗,因此基本上每次都是無功而返,當然偶爾還是會有一股騎兵突破封鎖,劫掠一番後得意而歸。
漢國的東邊大部分都是大海,不過還是有一股勢力,名叫平塬,占領著平塬三地,不過屬於未開發地帶,本身其政權也沒有多麼發達,因此並不被雲合所承認,被歸於東邊的島國勢力之中,本身的實力也就是稀鬆平常,雖然在北邊地區,卻根本養不起騎兵,即使是步兵,大多數也都是甲胄不全,平時根本不敢在漢國麵前找存在感,生怕一個不順眼之下漢國將其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