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村頭坐有一老少(1 / 2)

殤陽曆二十三年春,先帝駕崩,下大亂。舉國上下,皆麻衣戴孝。京都內,喪樂連奏三三夜。

次日清晨,先帝遺體抬棺入葬,城內百姓齊跪。宮內,南門西門禁閉,隻開東門,七十二人抬棺而出,皇室官府傾巢而出。

按大殤典製,抬棺者皆是朝廷七十二位命官。走在最前麵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外加抬棺者後棒有數百名宮女為先帝陪葬。前後有儀仗隊一千人,鑼鼓聲齊奏震響。

浩浩蕩蕩的千人隊伍在全城百姓的麻衣跪拜下抬棺出城,前往蟄山皇帝墳。

葬禮持續一旬,群臣覲見,群龍不可一日無首。長公主便順水推舟的擁立未到立冠之年的太子登基皇位,登基大典即日舉行,群臣三跪九叩。隨後有百官頒布先帝遺詔,以表示皇帝是命之子。

下人對於太子登基之事看似糊塗,但實則誰人看不透長公主的野心。隻是沒人敢出來罷了。先帝生前重病,長公主看準時機在朝廷內暗自收買人心,拉攏陣營。

以長公主的精明怎麼可能看不出自己的這個子哥哥沒多少時間了,而當今太子又是先帝所有兒子中最最無能的張旭,此時能掌控朝廷陣容便是掌控了未來下的主動大權。

先帝生前做過最糊塗的事便是把太子之位傳給兒子張旭。或許是因為對張旭母親的愧疚想著用太子之位來彌補張旭,這樣自己走的時候也能安心些。

聖旨下達那日,全庭官員跪在太明殿內,等待聖旨宣布太子之位。在這之前,下人一直以為太子之位非先帝大兒子張黎莫屬,因為在先帝的六個兒子裏大兒子張黎是最具才華的一個,無論是文藝還是武藝都是六個皇子中最突出的。而且對於下的治理也有著很深的研究,私底下別人都稱其為皇帝,皇帝頂替大皇帝實至名歸。

可正當大皇子張黎等著跪謝聖旨的時候,聖旨竟在此時宣布封皇子張旭為太子!原本熱鬧的朝堂寂靜無聲,大皇子張黎更是滿目怒容。

那一日,大皇子直接拂袖離去,百官未曾下跪。隻有長公主嘴角微微一笑,施了個萬福,了一句,恭迎太子殿下。

福者有福不惜福,大皇子遠赴邊境,廝殺戰場,至今未歸。

這一年,朝廷巨變。

————

殤陽邊境,北月州。

一個不起眼的村子此時正在經曆一場巨大的造化,而村子裏的村民一如往常一樣,搬花,卸水。

桃李村,一個雅致的名字。具村裏人這是當年一個神遊千裏的老神仙路過桃李村給起的名字,村裏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意思,隻覺得既然是老神仙取得那就是好名。

幾年前,村裏就莫名其妙的來了一個教書先生,是可以教村裏的人讀書識字。村裏人正愁自己的孩子沒地方讀書,一不做二不休便直接給那長相儒雅的教書先生蓋了一座二層的私塾。村裏的人大多都是沒有文化的,從祖輩便在這桃李村紮根,活這麼大連屁大個字都不認識,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有個讀書的機會他們怎麼能放過。

那撕書私塾先生人也好,不但教書不要錢,而且還經常在村裏幫村民幹點雜活。打鐵鋪子的趙漢子還有胭脂鋪的夏姑娘都對這位姓南宮的教書先生評價極高。再加上南宮先生長相儒雅,村裏來來去去的姑娘都喜歡多瞧上幾眼,若是那教書先生瞧過來,然後便會紅著臉低頭跑而去,每次遇到這事南宮先生總會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