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精要——天人相應(1 / 3)

養生精要——天人相應

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概念認為:人體有自己的生命活動規律,與自然界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是日月運行還是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黃帝內經》為傳統中醫養生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黃帝內經》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從醫學角度揭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確立了傳統中醫養生“形神合一”、“陰平陽秘”、“合理膳食”等基本的養生觀念,包括“的觀,並且達到了盡善的境界。

《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

傳說,黃帝時期出現了3位名醫,他們是雷公、岐伯和俞跗,都是黃帝之臣。其中的岐伯又是黃帝的太醫,奉黃帝之命典主醫病,白天嚐味各種草木,識別藥性,晚上習養生之道,掌握經絡醫術。

相傳岐伯曾乘坐由12隻白鹿拉的絳雲車,遨遊於東海中的蓬萊仙山,奉黃帝之命向仙人求不老之藥,十分浪漫。他還懂音樂,會做樂器,測量日影,多才多藝,才智過人。

在巡遊各地的過程中,岐伯見許多百姓罹患疾病,便立誌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於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

黃帝也是一個十分關注天下蒼生命運的人,為了療救民疾,他誠懇地尊岐伯為老師,兩人一起研討醫學問題。他們探討的內容在後來的戰國時期被人整理成書,這就是《黃帝內經》,其中的多數內容就是以岐伯與黃帝答問形式寫成的。

我國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黃帝內經》與世界上眾多的其他醫書根本不同之點就在於,它不是一本單純的醫學著作,而是注重人與自然等基本理論的論述。唐代醫學家王冰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稱,《黃帝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意思是此書結合天地間的種種事物,來討論人體有關生理、病理等方麵的醫學問題。這便是《黃帝內經》“天人合一”、“整體恒動”的指導思想。

事實上,《黃帝內經》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在揭示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麵,在利用人與天地的相應方麵,做到了盡善的地步,確實到了極高的境界。

據考證,“天”字在《黃帝內經》中出現了3199次,並有著許多不同的含義與意義。這裏的“天”不僅指的是自然界的天,又有主宰萬物之神靈的天。

對於自然界的“天”,《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廣闊無際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礎,萬物滋生的開始。天有五運、九星、七曜,而五運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氣,總領大地萬物生長的基礎九星懸朗,七曜旋轉是產生陰陽、柔剛、晝夜、寒暑的本原因,生化不息,使萬物呈現茂盛之機。

這裏的天是指充滿著宇宙的物質基礎,萬物生長的根源。天是可以產生陰陽、柔剛、晝夜、寒暑的根本原因,萬物生生不息的機製,這是大自然的天。

主宰萬物之神靈的“天”,是一切一切的至高無上的神,能賞善罰惡,是主宰一切的至高無上的神,人間的一切都在“天”的掌握之中。人其實受天的製約。

因此,《黃帝內經》對於“天”的主要思想觀點是,人要遵循天地運動之規律,把握天道。這樣,“天”自然會“列星隨轉,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這是具有無窮智慧自然之神的恩惠。

“人”字在《黃帝內經》中總共出現了3655次,《黃帝內經》認為人的起源,是在宇宙中特定的環境下生成的。天地交彙陰陽之氣形成有靈性的生命,就叫做“人”。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由於上天的庇護,大地的承載,萬物皆備,但是在萬物之間,沒有比人更高貴的了,因為人是有靈性的,有智慧的,是“天”這個神靈造的。

人是天地造合的,又於天地的變化密切相關聯,所以人要遵循四時之法成,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成長。人體的功能活動隨著自然界的運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命來源於自然,人不僅依賴天地之氣而生,而且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因此,正確的認識和掌握自然界運動變化規律,對人體有益。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與天相應和。人身體中的九竅、五髒、十二關節等,皆與天地陰陽五行相互貫通。

比如人與天通:“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陰陽,人有夫妻;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等等。

再如人與地通:“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穀,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膕肉。”等等。

人體與天相應和的表現,如以關節為例,就是四肢應四時。人的關節與節氣相關,與天氣變化相關,臨床上許多有關節痛的人,與天氣的變化有關,有時他們的關節反應往往比氣象預報還要準確,天氣預報沒有雨,他們說有,結果真的下雨了。

由此可見,“天人合一”主要表現為天與人的相互作用,天與人的規律相通,天與人的結構類似。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與自然相應和。比如,“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的5個重要穴位,即井、滎、輸、經、合,這些穴位是按自然界中水的流勢命名的。其中的井穴在指趾端,為脈氣發出之處,剛發出的脈氣有如泉水自地而出,逐漸由微而盛,而至灌注,而至轉輸,而至流通,最終如山溪到江、河、湖、海。

這種用自然界的江河湖海的含義來引喻人身體經脈通道的闡釋,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其主旨就是“天人合一”。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與地理環境相應和。由於地理的原因,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同,氣候與生活條件的不同,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各自有其體質差異。

東方之人,魚類吃多了可以使人產生內熱,鹹味食多了容易損傷血液。人們的皮膚顏色較黑,肌肉的紋理也比較疏鬆,而且容易發生痛病一類的疾病。

西方之人,不講究衣著,穿的是用毛布或粗布做的衣裳,坐臥的也是草編成的褥席。但是,對於飲食卻很講究味道鮮美,吃的是肉類與脂肪較高的食物,因而人們的形體較肥胖,這種體質對外界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外邪不容易侵入人體,但卻容易使體內產生病邪。

北方之人,喜歡居住在野外的帳篷裏,並且經常遷移住所。吃的多是牛、馬、羊等動物的乳汁。因此,內髒就容易受寒,發生脘腹脹滿一類的疾病。

南方之人,喜歡吃酸味和經過發酵製作的鼓酢曲醬食品,他們的皮膚以及肌肉紋理疏鬆,而麵色較紅。由於那裏的濕熱之氣過勝,所以發生的疾病,適宜用針刺的方法。

中央之人,由於人們體力活動較少,因而氣血運行不夠流暢,所以容易產生四肢運動無力的“痿”病,以及手足或者“冷”,或者熱的“厥”病。

《黃帝內經》將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生活習慣的影響,在生理上形成了某些特殊的體質。

一般來說,北方人喜食麵,而南方喜食米,北方人怕熱,南方人怕冷。北方人身材相對高大,南方身材相對矮小。所以,當人們一旦南北易居,常常不能適應新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由於過冷或過熱,會產生水土不服之症狀。從這裏可以看出,傳統中醫對因異地而居所發生的水土不服之症已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黃帝內經》還認為,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對人的壽命也有一定的影響。

《黃帝內經》揭示了人體與時間的關係,其中寫道: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