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才子十、魔法大師——莫紮特2
5.歌劇創作
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為了迎合人民的願望,積極發展本民族的歌劇,1778年他成立了維也納民族劇院。有了劇院,當然要有新的歌劇,有人就來找莫紮特,要他創作一部新的德國歌劇。莫紮特就以土耳其的愛情故事作為素材,準備寫作這部新歌劇《後宮誘逃》(K384)。
想到此劇的成功,也就有了結婚的費用時,莫紮特工作更有勁了。
1782年7月16日,德國第一部喜歌劇《後宮誘逃》正式上演了,而且劇中的女主角被允許定名為康施坦莎。前兩次演出,劇場內噓聲不斷,可他們還是壓不過詠歎調演唱時觀眾的高聲喝彩聲,最後;那些陰謀者逐漸地散去,轉而去危害別人了。
《後宮誘逃》的大獲成功,使莫紮特又在考慮一個新問題了。為了所愛的姑娘,為了她的名譽,為了莫紮特自己的健康,為了擺脫父親的管束,為了過上美滿的家庭生活,結婚是勢在必行的事了。然而父親對莫紮特的哀求仍然是不理不睬,這使莫紮特也隻能聽其自然了。正當觀眾在欣賞著歌劇史古大良《後宮誘逃》,高興地想向莫紮特賀喜時,可莫紮特早已來到了康施坦莎居住的神目旅店,莫紮特在窗下扔下了一顆小石子,然後把康施坦莎“誘逃”了。
1782年8月3日莫紮特26歲時,他與康施坦莎訂了婚約,婚禮在第二天,也就是8月4日,在維也納的修德芳教堂裏舉行。由於莫紮特原先打算把結婚作為一種擺脫,但家裏又都持不同意見,所以後來莫紮特把他的結婚稱為“神目誘逃”,在寫了(後宮誘逃)後不久於神目旅店“誘逃”了康施坦莎。原先那種忐忑不安的情緒,在“誘逃”成功後,一切似乎都平靜了,而且還充滿了亮色。
“神目誘逃”成功了,莫紮特對人說;“我的新生活才剛剛開始。”
《後宮誘逃》成功了,莫紮特的名字在維也納打響了,歡樂的黎明踮起了腳尖,已經站在霧漫漫的山頭了。結婚似乎為莫紮特解決了一切困難,結婚確實也不失為一種靈丹妙藥,莫紮特已經把陽光引進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
1784年,莫紮特和妻子康施坦莎從薩爾斯堡看望父親,回到維也納以後,也許是旅途給了莫紮特以靈感,他一到家就寫出於他所有典雅的鋼琴曲中最柔美的一首——兩架鋼琴合奏的C小調賦格曲(K426)。這首鋼琴曲寫得真是如兩位小情人在竊竊私語,讓人感到一種難得的吸引力。也許正是因為作者自己也對此十分鍾情,所以四年以後,莫紮特又把這首賦格曲改編成一首弦樂四重奏。而比莫紮特小了14歲的貝多芬當時就把這首曲子原原本本地抄錄過一遍。那位被人稱為“樂聖”的貝多芬為什麼對莫紮特的作品那麼偏愛呢?原來在貝多芬6歲時,曾到維也納遇到過著名的音樂家莫紮特。莫紮特也已經注意到這個孩子的才能,並稱讚勉勵了小貝多芬,這使貝多芬對音樂更加癡迷了。
就在抄寫莫紮特作品的當年,貝多芬風塵仆仆地從他的家鄉德國波恩來到維也納,來拜訪他少年時就敬仰的音樂家莫紮特,而這時他自己也是一個成名的鋼琴家了,那年貝多芬才17歲。
我們知道,歌德是一位偉大的德國詩人、劇作家和批評家。他一生創作各類劇本七十多部。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使他一舉成名,他的《浮士德》使他留名於世,他的小說《威廉·麥斯特》表達了他晚年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和教育主張,這是一部能與《浮士德》媲美的另一部巨著。
還在歌德14歲時,他在母親的陪伴下在法蘭克福觀看了7歲的莫紮特的演出。他曾入神地聽著這個戴著塗了粉的假發、身掛佩劍的“小魔術師”的演奏。對藝術的熱愛和成績的突出,使歌德和莫紮特成為了好朋友。1773年,歌德準備取材16世紀的一個民間故事,寫成詩劇《浮士德》。
歌德提出,應該讓莫紮特來為此劇配曲。後來,歌德前後斷續花了60年時間,才寫完了全長12111行的詩劇,使歌德在那個時代就站在了反對封建桎梏,渴望走出書齋的高峰。該劇也因此被稱為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齊名的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
1785年,莫紮特看到了歌德的一首抒情詩《紫羅蘭》。草原上生長著一朵美而壯麗的紫羅蘭,一朵可愛的紫羅蘭。而走來一位牧羊女,她輕盈的身體在草原上跳躍,手裏拿著一隻小竹笠,嘴裏唱著歌。那紫羅蘭想道,我將要成為世界上最美麗最幸福的花朵。如果她把我采下,緊貼著她的胸膛,隻要短短的一刻。她並沒有留神走上前,一腳把我踩在她腳下。我雖然死了,但我仍然是死在她腳下,可憐的花,那是朵可愛的紫羅蘭!
真是太美了,莫紮特忍不住鋪開五線譜稿紙,在紙上寫下了曲譜。其實,莫紮特這一時期寫的器樂作品越來越多,他正想譜寫些聲樂作品,以自我安慰和表達自己的心情。而歌德的這首《紫羅蘭》確實給莫紮特以一種美的享受。有了這種享受,莫紮特又寫了四首聲樂作品,而這五首聲樂作品,成了莫紮特譜曲的最優美的德國歌曲。
1785年春夏期間,莫紮特忙碌得和利奧彼德幾乎沒有聯係,後來才得知莫紮特正著手創作另一出新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他非常投入,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事。
《費加羅的婚禮》原來隻是一個喜劇劇本,但經過羅倫佐和莫紮特的改編配以音樂,就顯得更加吸引人了。
在音樂表現上,莫紮特用於近似道白、以古鋼琴伴奏的“幹念式”宣敘調將劇中的曲目貫串起來。莫紮特的音樂不僅表達了喜劇的氣氛,描繪出人物的性格,莫紮特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重唱和規模宏偉的終場來發展戲劇衝突,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
完成了劇本的改編,譜寫了音樂曲譜,得到了皇帝的恩準,《費加羅的婚禮》投入了緊張的排練。這時,那些陰謀家又四出活動了。
一天,皇帝的寵臣羅森貝格把羅倫佐叫去:“聽說你們的劇本裏有一段芭蕾舞,可皇帝是禁止在他的劇院裏出現舞蹈場麵的呀!”
“閣下,我們不知道這一禁令。”羅倫佐說。
“好,那麼你必須把這段舞蹈去掉!”羅森貝格還把寫有芭蕾舞跳法說明的兩張手稿燒了。
彩排開始了,皇帝想先睹為快,也到場了。聰明的羅倫佐又重新設計了一段芭蕾舞,莫紮特則指導蘇珊娜的扮演者南希·斯特拉斯要把旋律唱得細膩婉轉,嬌嗔甜蜜,表現出少女的千種柔情。在蘇珊娜和馬爾斯琳的對唱中,莫紮特又要南希把蘇珊娜表現得像一隻凶惡的小貓。莫紮特最後還為蘇珊娜安排了一段《快來吧,別遲延》的新娘之歌。彩排中,皇帝對這些歌曲和舞蹈非但沒提出什麼疑問,而且還不住地點頭,這使羅倫佐、莫紮特感到了一種信任。歌劇中還有很多歌也是動人心弦的,其中詠歎調《愛神,請聽我的祈求》、《美妙的時光哪裏去了》、《加冕彌撒》、《可知什麼叫愛情》等都成為人們公認的最動聽的歌典。
1789年5月到12月,《費加羅婚禮》重複演出了九次,直到另一出歌劇也大獲成功為止。沒過兩年,莫紮特的《費加羅婚禮》完全被喜新厭舊又善變的維也納民眾所遺忘了。
事實上,真正首肯莫紮特的天分,並給他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維也納,而是波希米亞的布拉格。維也納有以格魯克和海頓為首的許多偉大作曲家,莫紮特僅是他們中的一位,但在布拉格,他被視為第一。自從1783年布拉格民眾聽了《後宮誘逃》之後,他們的耳朵非莫紮特莫屬了。當《費加羅婚禮》首次於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時,造成空前的轟動。劇院場場爆滿,循環往複不停地演出,甚至有人從聽眾席頂層樓座,將自己的詩作丟下舞台,表示熱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