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國電視藝術4(1 / 3)

第三章中國電視藝術4

第四節電視劇

《喬廠長上任》

電視單本劇。編劇:李宏林,導演:王嵐、賴淑君,攝像:陳貴林、馬耀平,主演:李默然、陳穎。1980年中央電視台錄製。根據蔣子龍小說《喬廠長上任記》和《喬廠長後傳》改編。描寫電機廠廠長喬光樸,麵對重重困難和一連串的嚴重挑戰,毫不退縮,大力改革整頓,使瀕臨絕境的廠子起死回生。成功塑造了富有魄力、實心實意幹四化的改革者喬光樸的藝術形象。

《赤橙黃綠青藍紫》

8集電視連續劇。編劇:晨原,導演:王扶林,攝像:白鋼、陸予,主演:夏立淨、陳寶國、李小力、邢馬克。1982年中央電視台錄製。根據蔣子龍同名小說改編。描寫“文革”後主人公解淨、劉思佳的工作和生活。他們之間先是對立,繼而接近、相通、融合,甚而產生愛慕之情。較為深刻而又意味深長地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青年的思想麵貌,較為成功地塑造了解淨、劉思佳、葉芳、何順等典型形象,將青年一代怎樣對待人生的嚴肅課題提到人們麵前。

《高山下的花環》

3集電視連續劇。編劇:李德順、於景,導演:滕敬德、席與明,攝像:孫周,主演:周裏京、朱建民、王同樂、王玉梅、王尚信、李嵐。1983年山東電視台錄製。根據李存葆同名小說改編。以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描繪了一群軍人在戰爭麵前各自不同的選擇和命運,以及軍人家庭所承受的重負和巨大痛苦,揭示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矛盾,謳歌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以梁三喜、靳開來為代表的年輕軍人,在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忘卻一切個人的痛苦,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衝上戰場,義無反顧地浴血奮戰,直至獻出生命,而梁三喜留給家裏的隻是一張賬單;靳開來連三等功也評不上。作為幹部子弟的趙蒙生,因想“曲線上調”來到連隊,卻正好碰上戰爭,在走關係臨陣脫逃,還是衝上前線的分水嶺上,經曆了靈魂的洗禮,終於戰勝自我,迎接了血與火的考驗。

《少帥傳奇》

5集電視連續劇。編劇:李政、趙雲聲,導演:姚秀蘭、丁一民,攝像:趙勒、王連富,主演:寇振海。1984年吉林電視台錄製。真實地再現了東北軍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在“皇姑屯炸車案”發生後,堅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統一的一段史實,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操。該劇以嚴肅的創作態度,大膽的傳奇手法,對曆史題材作了成功的處理,較好地塑造了張學良這一藝術形象,把少帥的憂國憂民、大智大勇、叱吒風雲的神韻氣度準確地表現出來,在藝術創作上有比較全麵的成就。

《四世同堂》

28集電視連續劇。編劇:林汝為、李翔、牛星麗,總導演:林汝為,導演:史可夫、蔡洪德、史憲富,攝像:梁世龍、邢培修、王曉暉,主演:邵華、鄭邦玉、李維康、趙寶剛、李婉芬、周國治、杜彭、高維啟。1985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錄製。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侵華的鐵蹄踐踏著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十幾戶居民平靜的生活被打亂,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被迫麵臨著嚴峻的選擇。身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目睹了兒孫和鄰居們在這場民族浩劫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或慘死,或逃亡,或苟且偷生,或變節投敵,或力所能及的奮起抗爭。小胡同中發生的一切成為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縮影。該劇始終將鏡頭焦點對準“小羊圈”—老祁家—祁家三兄弟—老大祁瑞宜,從而多層次、多側麵地展現淪陷區人民悲苦的命運,以及他們胸中漸漸燃起的愈燒愈烈的反抗怒火。

《紅樓夢》

36集電視連續劇。編劇:周雷、劉耕路、周嶺,導演:王扶林,攝像:李耀宗、周誌全,主演:陳曉旭、《紅樓夢》劇照張莉、歐陽奮強、鄧婕、郭霄珍、張蕾、東方聞櫻、張靜林、袁玫。1986年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錄製。根據曹雪芹同名小說改編。《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編劇在忠實於前80回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對後40回進行有根據的重新創作。展現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過程,寶黛及其他各色人等的悲劇命運,以及封建社會末期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改變了高鶚續書中“蘭桂齊芳”的大團圓結局。突出原著的重要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性格,力圖闡釋原作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西遊記》

25集電視連續劇。改編:戴英錄、鄒憶青,導演:楊潔,副導演:荀浩、任鳳坡,攝像:王崇秋,主演:章金萊、汪粵、遲重瑞、徐少華、馬德華、閻懷禮。1987年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鐵道部第十二工程局聯合錄製。根據吳承恩同名小說改編。改編者掌握“忠於原著、慎於翻新”的原則,著意實現原著中不畏權勢的抗爭精神和不避艱險的進取精神。對原著的某些因果報應、封建迷信等消極內容,則加以淘汰。大膽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聲、光、化、電等表現手段,創造了神話色彩的藝術境界,像“石猴出世”、“闖龍宮”、“鬧天宮”、“過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場麵絢麗多彩,如真似幻,富有神話色彩。創作上力求避免原著的一些重複和消極成分,選取完整、健康、吸引人的段落,從而使每一集都能突出特點,生動感人。

《末代皇帝》

28集電視連續劇。編劇:王樹元,導演:梅阡、周寰、張健民,攝像:王東明,主演:陳道明、朱旭、張蒙、蔡遠航。1988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錄製。從一個3歲孩童怎樣變成“真龍天子”入手,拍到“真龍天子”如何變成凡夫俗子為止,跨越半個多世紀,演義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命運多舛、榮辱悲歡的人間話劇。展示了溥儀神秘、奇特而富有戲劇性的一生。該劇跨越清末、民國、偽滿、中華人民共和國4個不同的曆史時期,藝術地、準確地、獨特地概括了各個時代的本質特征。

《家·春·秋》

16集電視連續劇。編劇:斯民三、周以勤、黃海芹,導演:李莉,攝像:馮兵、陳昌文,主演:林達信、徐婭、陳曉旭、張莉、邵華、章非。1988年上海電視台、四川電視台聯合錄製。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忠實原著,重點表現覺新這一中心人物,通過對他性格和命運的揭示,告訴觀眾:對舊禮教的妥協、屈從、忍受和知識分子的軟弱性格,不僅會毀滅自己,還會助長邪惡勢力,毀滅他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同情中有批判,批判中有同情,覺新雖然不自覺地充當過戕害新生力量和小人物的角色,但他畢竟是封建禮教祭壇上的一個犧牲品。人們可以從覺新身上領悟到“作揖哲學”、“不抵抗主義”要不得,懦弱無能、違心做事也要不得。

《鐵人》

8集電視連續劇。編劇:李國昌、蔡霈霖,改編:張笑天,導演:王馳濤,攝像:粘洪順、顧克利,主演:王長林、張漢英、李靖飛、趙明明。1989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大慶石油管理局、長春電影製片廠電視劇部聯合錄製。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石油大會戰的悲壯曆史,生動地描繪了中國石油工人為共和國的發展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熱情謳歌了人類對於大地的開拓精神。以全景式的視角向觀眾展現了石油大軍揮師北上的恢弘場麵。再現的一組組史詩般的畫麵,充分展示了石油會戰初期的艱難困苦及創業者們不畏萬難的精神風貌。

《籬笆·女人和狗》

12集電視連續劇。編劇:韓誌君、韓誌晨,導演:陳雨田,攝像:徐玉珍、袁軍,主演:田成仁、吳玉華、鞠慶洲、張英紅、王建國。1989年大連電視台、瓦房店市政府聯合錄製。根據韓誌君長篇小說《命運四重奏》改編。該劇設置了豐富而生動的情節,並使之緊緊圍繞葛茂源這個典型的中國農民的性格變化和他兒女們各具特色的個性描寫而展開。在農村經濟變革浪潮的衝擊下,籬笆牆內舊式農家的平靜被打破,父子、兄妹、夫妻之間的矛盾,爭吵和衝突,感情上的糾葛,思想上的衝突碰撞,舊式家庭的解體,新的矛盾的產生,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農村生活的真實圖景。體現了在這個家庭中新觀念與舊道德、傳統生活方式與變革中的經濟生活之間的尖銳矛盾衝突,孤單老人對愛情的渴望與舊的封建意識的重壓,逐漸富裕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楊乃武與小白菜》

14集電視連續劇。導演:李莉,攝像:袁建華、朱家驊,主演:孫啟新、陶慧敏、張閩。1990年上海電視劇製作中心、上海市氯堿總廠電化廠、福建電視台聯合錄製。在刻畫男女主人公感情糾葛和不幸命運的同時,以全景式的筆觸鮮明地構建了上到慈禧太後,下到水鄉船夫的社會群像。著重揭示了整個封建官僚集團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封建社會製度對此案的反應和態度,反映出封建社會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劇中塑造了眾多的性格各異、風貌鮮明的封建官僚形象,展示了清王朝腐敗不堪的內幕。在嚴肅悲愴的氛圍營造中,切入了詼諧嘲諷的情節,增進了可笑可歎的情趣性,有著悲喜劇的藝術張力。

《圍城》

10集電視連續劇。改編:黃蜀芹、孫雄飛,導演:黃蜀芹,攝像:沈星浩、黃群學,主演:陳道明、呂麗萍、李媛媛、英達、徐金金、史蘭芽、葛優、李天濟,特邀演員:英若誠、吳貽弓、沙葉新、於本正。199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影視藝術部、中央電視台、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廈門音像出版社聯合錄製。根據錢鍾書同名小說改編。承繼了原著的藝術風格,將剖析與批判融於幽默之中,輕鬆地敘寫著平常人生,又貫穿著對人生意味及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那些故作高深的淺陋,貌似聰明的愚蠢,功架十足的虛偽,一本正經的無聊,玲瓏剔透的卑鄙,都是病態社會的畸形產物。方鴻漸的誌大才疏、蘇文紈的矯揉造作、孫柔嘉的外傻內奸、高校長的老謀深算、趙辛楣的媚俗與怯懦、李梅亭的色利與委瑣等,都得到惟妙惟肖的展現。

《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

12集電視連續劇。編劇:趙瑞泰,導演:潘霞,攝像:鄭宏宇,主演:李羚、張曉敏、王馥荔、郭旭新、章傑、許道臨。1990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錄製。描述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宋氏家庭的故事。在宋家6位兄弟姐妹中,出了2位第一夫人,1位財政部長,3個女婿則是孫中山、蔣介石和孔祥熙。該劇以三姐妹在動蕩歲月中的悲歡離合、情理衝突為主幹,真實生動地展現了20世紀前50年的曆史畫卷,成功地表現了宋慶齡及其姐妹的形象。在宋慶齡身上,體現了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精神,再現了她獻身於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中國人民進步事業的光輝業績,同時也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她與姐妹及家人的親情與複雜關係。在曆史緊要關頭,她與姐妹發生思想分歧的時候,她總是強忍著姐妹分離的痛苦,堅持革命原則,站在人民一邊,她的充滿矛盾的心情和堅定的立場,體現了一個革命者的襟懷,以及她那特有的、具有東方女性特色的、深沉和博大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