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裝飾藝術8-2(1 / 3)

第二章裝飾藝術8-2

二、瓷器的裝飾手法

瓷器的裝飾方法是隨著不同時代、不同器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元以前主要運用刻、劃、印的方法,也有釉下彩繪的。明及明代以後,彩繪成為裝飾的主要方式。中國古代瓷器裝飾手法主要包括刻花、貼花、剔花、壓印、堆貼、鏤雕、釉彩、畫花及繡花等。

1壓印手法

壓印即用刻有花紋的印模在未幹的瓷坯上壓印出各種紋樣,是帶有普遍性的傳統裝飾工藝之一,早期的作品多將花紋壓製在瓷器的肩部,有的還用刻有紋樣的模子製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紋。宋代定窯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

2刻花手法

刻花即用刀具或較硬的工具在瓷坯上刻出裝飾紋樣,其特點是著力較大,線條深而寬。曆代瓷器上都有應用,其中以北方耀州窯刻花器物最為著名。

3劃花手法

劃花即用篦狀工具在瓷坯表麵劃出花紋,多以垂線紋出現,可使光素瓷麵產生節奏感,宋代盛行。宋瓷中的“竹絲刷紋”線條整齊自然,是劃花瓷器中的精品。

4剔花手法

所謂剔花,就是在已經繪好紋飾的瓷坯上,將花紋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露出素胎,使花紋凸起,有如浮雕的感覺。此種裝飾方法最早見於磁州窯,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時期山西地區的瓷窯也流行此種方法,黑釉剔花獨具一格。

5貼花手法

貼花是以胎泥為原料,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製作成各種花紋,然後用泥漿粘貼在已做好的瓷坯外表上,如湖南長沙窯的青釉褐斑貼花器物以及河南鞏縣窯唐三彩貼花裝飾均聞名一時。

6珍珠地劃花

珍珠地劃花即在劃花瓷坯上,於空隙處填刻又細又密的珍珠紋,如宋元時期在瓷坯刻畫蓮花或牡丹花時,往往於空隙處填刻珍珠紋。

7剪紙貼花

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將其移植到瓷器裝飾上,是宋代吉州窯的獨創。用兩種含鐵量不同的釉料,先後兩次施於同一坯體,燒成後底色淺淡,花紋深褐,剪紙效果顯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其裝飾題材有鸞鳳、蛺蝶、梅花、木葉等,形象生動質樸。

8繡花

繡花是用針狀等工具在瓷麵上刺出花紋的方法,它開創於宋瓷中,是較有特色的瓷器裝飾。

9鏤雕

鏤雕是按設計好的花紋,將瓷胎鏤空雕透,然後再進行燒製的方法,早期的作品主要以瓷爐為主,後期的作品除實用外,還具有較高的審美性。

10繪畫

用繪畫裝飾瓷器,開始於唐代的長沙窯,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吉州窯又有進一步發展。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及蟲魚等。從元代起用山水裝飾陶瓷極為盛行。明清兩代盛行彩瓷,大量采用國畫的畫法,以粉彩和琺琅彩的山水畫最為精美,並出現仿西洋畫法。題材包括花鳥人物、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仙山樓閣及外國人物等。

11多層次裝飾

多層次裝飾是在同一器物上的不同部位繪製不同的花紋圖案,從而形成多層次裝飾方法,其疏密有致、結構清晰、特征鮮明,如元青花琢器,上下多飾蓮瓣紋,器肩畫垂雲紋,中間填以紋飾繁密的各種花卉,往往在一件器物上繪八層左右的花紋,有的甚至達10層之多。

12釉彩

釉彩是用各種釉色來作裝飾的方法,裝飾方式很多,其中包括釉下彩、釉上彩等。

13暗花邊飾

暗花邊飾即在坯體的口部、肩部或足部,用較細的工具刻畫一周花紋,上釉燒製後形成暗花紋。這種刻畫法流行於唐、宋時期,明以後則成為一種輔助裝飾方法。

三、瓷器的裝飾紋樣

瓷器的裝飾紋樣,不僅美化了瓷器本身,而且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它在中國的古代傳統紋樣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大體包括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形紋、山水畫、吉祥寓意紋、詩句文字紋以及釉彩自然紋等。

1人物類裝飾紋樣

以人物為題材的裝飾紋樣,在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瓷器中都有一定的表現,特別是到了唐代已進入成熟期。其題材主要有胡人舞樂紋、嬰戲紋、竹林七賢、八仙祝壽、四妃十六子、悟空戰天將、吹簫引鳳、西王母、鍾馗、仕女、耕織、女媧補天及行樂圖等。

《胡人舞樂圖》始見於北齊範粹墓出土的扁壺上的浮雕裝飾,明永樂時期青花扁壺上也有表現,胡人或吹簫奏樂,或婆娑起舞,構成了一幅載歌載舞的生動畫麵。始見於唐代長沙窯的《嬰戲紋》,描繪的嬰孩肌體豐滿,體態活潑,惹人喜愛,他們或釣魚玩鳥、或蹴球抽陀螺、或趕鴨放鵪鶉、或攀樹折花等,著墨不多但情趣盎然。宋代的耀州窯、定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燒製的瓶、罐、盤碗、枕等器物中也常表現這一題材。描寫嬰戲的還有宋定窯印花器中的《嬰戲三果圖》,表現的是三嬰及三果(桃、石榴、枇杷),三嬰手拽樹枝,一立於枝上,一騎於枝上,一坐於枝上,赤身露體,活潑天真。1963年在北京順義縣南關遼代塔基出土了一件白釉童子誦經壺,壺體作一個神態安詳的稚童靜坐捧讀經書狀。其童子雙目緊閉,全神貫注地誦讀經書,頭頂上有蓮花形發束,中間有圓孔作壺口用以注水,經卷上端有長方孔作壺嘴,身背中央有把手用以提攜倒水。構思巧妙,造型別致,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1956年湖南常德出土的青花《蒙恬將軍圖》玉壺春瓶,是一件難得的元代瓷繪珍品。主題紋飾為蒙恬將軍,全圖由5人組成,端坐旗下的是蒙恬將軍,高冠甲胄,滿臉髭須,目視前方。身後站一挎劍小卒,雙手舉旗,旗上書寫“蒙恬將軍”四字,前一持弓武士,武士之後有一短衣右衽之人正抓住一個匍匐在地的文官。畫麵背景有怪石、蒼鬆;人物之間有籬笆、坡石、芭蕉、竹葉、花草等點綴襯托。整個畫麵主次分明,線條流利。口緣內麵繪九朵如意狀雲紋,圈足外周繪卷草紋。明嘉靖後的瓷器畫麵上盛行八仙圖,常見的有《八仙過海》、《八仙捧壽》等圖案。八仙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位神仙,他們的名字或持物分別為鐵拐李(葫蘆)、漢鍾離(扇子)、張果老(魚鼓)、何仙姑(笊籬)、藍采和(橫笛)、呂洞賓(寶劍)、韓湘子(花籠)、曹國舅(陰陽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成為人們常使用的富有積極意義的俗語和典故。清康熙年間的瓷器曾一度流行《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是根據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薑詩、丁蘭、郭巨、蔡順、陸績、江革、黃香、孟宗、王裒、楊香、王祥、崔南山、庚黔婁、黃庭堅、吳猛、朱壽昌、老萊子等人的孝行故事而編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