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陶器藝術2-4
宋代黑瓷
黑瓷的燒製與白瓷一樣,需要有效地控製胎和釉中的含鐵量,白瓷是要將含鐵量控製在百分之一以下;黑瓷則相反,要使鐵的含量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且要嚴格控製燒成溫度,才能燒出烏黑發亮的黑釉瓷器,我國東晉時已基本掌握了黑釉瓷的燒製技術。
唐以前黑瓷的燒造遠不如青瓷和白瓷盛行。進入宋代後,燒造量激增,在已發現的窯址中有三分之一都有黑瓷出現,甚至產生了像建窯、吉州窯這樣的專門燒製黑釉的名窯,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這種現象與宋代盛行飲茶有關,飲茶在我國始於西漢,到唐代已不分南北在社會各階層中普及開來,尤其是始於宋代的鬥茶風,使飲茶具有了超乎止渴作用以外的修生養性價值,社會上層、文化藝人、寺院僧人尤愛此道,宋徽宗就經常與臣子鬥茶。宋代的茶葉先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前碾成細末,沸水衝開後浮起一層白色茶沫,在宋代青、白、黑、醬各種釉色的茶盞中,黑釉瓷器最能襯托白色茶沫而受到人們的重視,產生具有特殊審美價值的黑釉裝飾工藝。
建窯建窯是宋代著名的黑瓷產地,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原是當時從多燒製黑瓷的民窯之一,產品多為碗、盞等茶具。史籍記載,宋徽宗趙佶提倡飲茶用建窯瓷器,建窯曾一度專為朝廷燒製供鬥茶的黑釉茶盞,在出土的茶具底部刻有“供禦”、“進盞”等字樣,說明是送往宮中的貢瓷,使有關記載得到印證。建窯茶具,不但在國內流行一時,周圍鄰國也競相仿效,當時浙江天日山的僧人多用建窯盞飲茶,許多日本留學僧學成後帶回國去,稱之為“天目盞”在日本極受珍視。
建窯瓷器的藝術魅力在於黑釉中有豐富的呈色變化,這是因為釉中鐵的成份在高溫下形成結晶,又因燒成工藝和形成肌理的不同,出現多種變化的裝飾效果,當時的匠師逐漸掌握了不同效果的燒製工藝,產生出建窯瓷器的不同品種,其中最著名的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
兔毫。在宋代許多詩文中記述了飲茶的茶盞,絕大多數講的是福建建窯的產品,其中提到兔毫、玉毫、兔毛斑、金絲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這種黑釉茶盞,器身裏外布滿細長的條狀紋理,很似兔毛,這種細條紋通常在黑釉中閃現銀灰色和黃褐色。兔毫的形成原因是由於胎中氧化鐵過高,在高溫中部分鐵質熔入釉中,鐵質被燒過程中產生的氣泡帶到釉麵,當燒成溫度控製到一定程度時,富含鐵質的部分釉質就會流動產生條紋,冷卻時這些鐵質就會呈現在釉麵。
油滴。油滴結晶釉是建窯黑瓷又一個品種,這種釉的釉麵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油滴而得名,其大小不一,大者可達數毫米,小的僅針尖大小,據科學分析,油滴本身的鐵含量比周圍釉體大10倍左右,這些具有銀灰色光澤的小圓點實際上是由一群密集的赤鐵礦小晶體組成,這種鐵的氧化物在高溫下聚集,冷卻時在釉層表麵定形,一般釉厚處油滴大,薄處則小。油滴的形成和燒成溫度有很大關係,促進其形成的溫度範圍隻有20度左右,建窯的油滴盞中還有極少數呈現藍色,這些不規則出現的窯變藍色,油滴在國內僅發現一件,流散到日本的有兩件,現保存在日本奈良正倉院,被視為國寶級文物。
吉州窯吉州窯在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因宋時屬吉州而得名,吉州窯始燒於五代,興於北宋,鼎盛於南宋。宋代吉州窯專燒黑釉瓷器,以釉麵色澤千變萬化而著稱,著名品種有“玳瑁盞”、“油滴盞”、玳瑁盞釉色賦有變化,以黑、黃等色交織混合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斑。
吉州窯匠師還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剪紙貼花”和“木葉貼花”新工藝。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個門類,宋時在我國各地民間已很流行。本是室內裝飾及服飾上的花樣,把這種民間工藝移植到黑釉茶盞上,既豐富了瓷器的裝飾,又使我們了解到南宋時期江西民間剪紙的部分內容,紋樣有象征春天的梅花以及牡丹、芍藥、海棠、鳳蝶等,還有用吉祥文字,如“福壽康寧”、“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製作時先將剪紙粘貼於胎上,然後施釉,燒後低質印痕因釉少呈黃色與周圍黑釉形成對比,又因釉質流趟形成特殊的肌理,極賦裝飾情趣。“木葉貼花”是利用樹葉,燒後在釉上出現葉紋,這些工藝使吉州窯的黑釉瓷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宋代製瓷業興旺發達,是我國古代陶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了滿足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器物造型豐富多樣,有的輕盈俏美,有的勻稱修長,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宋瓷品種繁多,一類器物又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瓶,就有玉壺春瓶、梅瓶、橄欖瓶、直頸瓶、膽式瓶、多管瓶、葫蘆瓶、貫耳瓶等十幾種造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梅瓶、玉壺春瓶和直頸瓶、橄欖瓶。下麵分別進行造型分析:
梅瓶:在宋瓷中是最常見的一種,小口、短頸、肩上聳、闊肩、收腹,瓶體重心在上部,形成俏麗、修長的造型,惹人喜愛,是盛酒的用具。上海博物館藏二件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上書“清沽美酒”,另一書“醉鄉酒海”。
玉壺春瓶:侈口、細頸、圓腹、圈足,瓶體重心在下部,造型端莊穩重,優美舒展,一直為元、明、清陶瓷造型所沿用。
宋瓷刻劃花圖案直頸瓶:直口、口頸相連,頸長、扁圓腹,圈足,造型古樸典雅。
橄欖瓶:瓶體口足小,腹部大,呈橄欖(棗核)形,造型別致優美。
此外,宋瓷造型中的壺、罐、爐、尊、盆、洗、盒都大量燒製,造型都是變化多樣。尤其是枕,宋時大量燒製,以磁州窯的產品最為豐富。此外,前麵提到的定窯嬰兒枕,造型天真活潑,是瓷枕中的精品。景德鎮有影青的童子荷葉枕,耀州窯的孩兒枕都是設計巧妙,神態生動的優秀作品。鎮江出土一青白瓷臥女枕,人物身材秀美,神情栩栩如生。
宋瓷在紋飾上,題材豐富,花卉是主要裝飾內容。其他龍鳳、仙鶴、鴛鴦、麒麟、鹿、魚、嬰戲也是常見題材,和優美的造型組成和諧完美的整體。
遼、金的陶瓷工藝
遼瓷的窯址主要有內蒙巴林左旗林東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赤峰的瓦缸窯,遼寧遼陽縣江官屯窯,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及北京龍泉務窯。
遼瓷主要品種有白瓷、黑瓷和遼三彩陶器。器型有杯、碗、盤、碟、壺、罐等,另外是具有契丹族特色的杯口長頸瓶、雞腿瓶、馬蹬壺(雞冠壺)、海棠長盤等。其中雞冠壺以造型別致,富有民族特色而著名,它是仿皮革製成的器皿的一種瓷器造型樣式,還保留了皮革條、縫紉等痕跡,壺上部有一口,口邊有一雞冠形有孔的大鼻,壺的重心在下部,形體端莊飽滿。而雞腿瓶是遼瓷中很特殊的一種樣式,體形瘦長,小口,適合抱取,用來盛酒。
遼瓷的裝飾手法有刻劃、印貼、畫花和三彩,紋樣有遊魚、牡丹、蓮花、鳥獸、人物和幾何紋等。
遼代白瓷的燒造仍以定窯最佳,稱“遼定”。典型作品如白瓷雕蓮紋注壺。
金瓷的主要窯址是河南的鈞窯,安徽的宿州窯和泗州窯,陝西的耀州窯,河北的官台窯,山東的淄博窯,山西的侯馬也有金的產品。常見器型有碗、缽、盆、罐、瓶等。由於戰爭年代,要求產量大,成本低,這些金瓷盛行“疊燒法”,既經濟又實用。方法是在盤、碗裏刮下一圈釉,露出胎骨,這是金瓷的主要特點。產品較粗糙,紋飾簡單,一般是白釉、黑釉醬色釉和茶綠色釉。
元代陶瓷工藝
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分裂局麵,國內市場的統一,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進一步刺激了製瓷工藝的發展。元代製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元代的鈞窯、磁州窯、霍窯、龍泉窯等主要窯場,在宋代的基礎上,仍繼續生產傳統品種,由於外銷瓷的增加,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大型器物增多,燒造技術更加成熟,青花、釉裏紅的正式燒製成功,是元代陶瓷匠師們總結前代經驗,繼承傳統的結晶,是中國繪畫技巧與製瓷工藝的進一步結合,使具有濃厚中國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顏色釉的燒製成功,是元瓷又一突出成就,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寶石藍釉,突破了傳統的青瓷、白瓷的局麵。琉璃器的製作在元代也得到很大發展。南方景德鎮窯逐漸成了全國陶瓷生產中心,元代在此設立“浮梁瓷局”,據《陶記略》記載有官、民窯300餘座。官窯產品比較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字銘,又稱樞府窯。
龍泉窯在元代還大量生產青瓷,並大量外銷。這時龍泉窯的特點是器型高大,胎體厚重,瓷瓶高達1米左右,瓷盤直徑可達60厘米,碗的口徑達42厘米。釉色青中泛綠而透明,光潔如鏡。元代龍泉窯的器型高足杯、荷葉蓋罐、鳳尾尊、環耳瓶、菱花形大盤等,紋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題材內容豐富,有荔枝小鳥,雙魚、靈芝、八仙、八卦、八吉祥、昆蟲魚蝦、雜寶、蓮花、牡丹等,此外還有“金玉滿堂”、“大吉”、“福”、“壽”、“王”、“國”、“張”等文字裝飾,一類是吉祥祝語,一類是窯業主和工匠姓氏,此外龍泉窯還有“八思巴”文,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一個名叫八思巴的人創造的一種文字,推行時間不長,但在瓷器上反映出來。
鈞窯鈞窯的燒造始於北宋,但形成窯係則在元代,窯場擴大到北方廣大地區,燒製的質量不如宋代精美,往往掛釉不到底。但是元代鈞瓷中也有不少優秀作品。如北京後桃園元代遺址出土的一對鈞窯雙耳瓶,高63厘米,花式口,蓮花座,造型別致優美,釉色豔麗,是元鈞窯瓷器珍品。河北保定出土的鈞窯大盆,月白色釉,盆內外有大塊紅斑9處,盆口徑45厘米。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件元代鈞窯堆花三足爐,有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銘文,這件香爐器型渾厚凝重,頸部堆貼麒麟,腹部飾有饕餮紋和鋪首銜環紋,雙魚紋耳,通體天藍色釉,高達427厘米,是元鈞瓷一件優秀作品。
元鈞瓷特點是胎質粗鬆,釉光澤差,多棕眼,以月白色為主,很少見有紅紫交融的玫瑰紫和玫瑰紅釉色。造型多為民間日用品的碗、盤、爐、缽、瓶、缸等。
磁州窯元代磁州窯場遍及中原及黃河南北,產品質量遠不及宋代精致,主要生產白釉黑花器,造型碩大、渾圓、厚重,主要的器型有白釉黑花大罐、大瓷盆及白地黑花瓷枕。在紋飾上有花卉、魚藻、人物故事圖案,此外還在器物上題寫長篇詩句作裝飾,如元大都遺址出土的一件白釉罐上,腹壁草書七言絕句詩—首:“百草千花雨氣新,今朝陌上盡如塵。黃州春色能(濃)於酒,醉殺西園歌舞人”。
景德鎮窯的新成就
青花瓷器“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的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它的優點是:①著色力強,色彩鮮豔,呈色穩定。②青花是釉下彩,紋飾永不脫落。③鈷原料儲量豐富。④白地藍花,明淨素雅,由於用色的深淺濃淡,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
唐代湖南長沙窯在9世紀就已采用含銅和鐵的礦物為彩料在釉下彩繪,燒製成功了釉下彩。到了北宋,長沙窯這種釉下彩裝飾方法為河北磁州窯所繼承,窯工們使用當地含鐵礦物作為彩料,燒出了白地黑花釉下彩。釉下彩繪的技法從唐代後期至元經曆了400年的發展,終於臻於成熟。
元青花瓷器實物有近年出土的帶有年號的“至正十一年”的青花大瓶,故宮博物院有一青花罐,是延徴元年(1314)的作品,釉色青翠,畫法嫻熟。南京博物館收藏一件元代青花梅瓶,造型及紋飾都非常漂亮。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整個壺體為扁形,壺嘴是鳳頭;鳳的雙翅分別在壺身兩側,鳳尾巧妙的形成壺柄,造型優美,紋飾繪製的非常精巧。“青花八棱罐”通體青花彩繪,釉色鮮潤淡雅,腹部八麵菱形開光內繪有鬆、竹、梅、鴛鴦等;肩、頸部飾折枝花卉,口邊繪菱形柿蒂紋,底足飾變形荷花瓣紋帶,是元代青花中極罕見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