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音樂經典2-5(1 / 1)

第二章音樂經典2-5

《漁光曲》

《漁光曲》這首歌曲作於1934年,是這一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題歌。由於影片參加莫聶耳斯科影展時獲得榮譽獎,這首歌曲也因此蜚聲國外。

這首歌曲描繪了當時漁村破產的淒涼景象,質樸寫實的歌詞和柔婉惆悵的音樂中包含著漁民的血淚。

歌曲的音調是典型的江浙一帶的音樂風格,具有舒緩、憂傷的陰柔美。調式上雖采用的是五聲音階的宮調式,但卻遠沒有大調所具有的明亮色彩。作者從表現特定的內容出發,在音樂旋法、節奏和速度上作了頗具匠心的處理,音樂既憂傷又充滿了悲憤的情感。

歌曲采用4/4拍,每拍兩個音,先長後短的節奏型和徐緩的速度貫穿全曲,很好地表現了掙紮在死亡線上的漁民憂鬱、痛苦的心情。

開始四小節的引子是這首單一形象、三個樂段結構的歌曲的聯係紐帶,旋律中緩慢有起伏,猶如海浪輕輕拍擊漁船。

第一樂段是歌曲的主題部分,描寫了漁村水天一色、靜謐悠遠的景致。

第二樂段描繪了漁民出海捕魚的辛勤勞動,節奏稍稍緊縮,各樂句的結束音略有提高。

第三樂段描寫漁民生活的艱難:“魚兒難捕,船租重,捕魚人兒世世窮,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音樂淒苦、悲哀。

《畢業歌》

田漢(1898~1968),湖南長沙人,戲劇活動家、劇作家、詩人。原名壽昌。1921年在日本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1922年回國,在上海創辦南國社,致力於話劇創作演出。畢生從事革命文化藝術事業,作品有話劇、歌劇、戲曲、電影劇本一百餘部。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電影《桃李劫》劇照

《畢業歌》創作於1934年,是為影片《桃李劫》譜寫的插曲。整首曲子為進行曲風格,集中表現了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抗敵,激發青年學子“擔負起天下的興亡”的愛國主題,是齊唱與重唱相結合的演唱方式。整首曲子節奏鮮明,音調豪邁、激昂、鏗鏘有力。

這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歌詞是自由體的新詩,聶耳采用核心音調貫穿發展的多段體結構,將全曲分為四段。通過旋律進行,使詞曲緊密結合,情緒發展環環相扣,達到了整體的統一與平衡。

第一段音樂是號召性的,猶如聲聲警鍾。

第二段音樂是宣誓性的,展現了一代青年的理想和抱負。

第三段音樂聶耳運用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以高昂的音調、開闊的節奏,突出了“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氣勢,這個樂句也起到推動全曲高潮到來的作用。

最後一段音樂也是號召性的,但是變成更為急切、更為熱情的呼籲。它把第一段的音調和節奏作了富於動力性的集中展現,具有很強的概括力,使全曲在高昂的戰鬥氣氛中結束。

影片《桃李劫》描寫“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青年學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畢業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學生畢業前歡聚一堂時唱的歌曲,影片結束時又再次響起,起到了提示影片主旨,號召有為青年走上戰場的作用。

影片《桃李劫》上映以後,《畢業歌》立刻風行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