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幕戲(2 / 3)

程又年沒話,凝神聽。

其實放在娛樂圈裏,這隻是個司空見慣的故事。

幾年前,《木蘭》剛上映時,有人質疑導演,這樣大的製作,為什麼會讓一個寂寂無名的新人獨挑大梁?

最初的采訪裏,昭夕坐在鏡頭前,帶著七分真、三分狡黠,如實——

“我也不知道梁導為什麼看上我。那下午我在練功房拉韌帶——快期末了,我們有文藝彙演——結果拉到一半,老師就站門口衝我招手,問我有沒有興趣去試鏡……”

電影大火,關注的人也很多。一時間,評論趨於兩極化。

一部分人昭夕生麗質,被一眼相中也不稀奇。

還有一部分隱晦地笑了,開玩笑:“怕是試鏡的地方有張紅沙發吧?”

紅沙發是個隱喻。

當年的好萊塢,演員們參加試鏡的地點常常放了張紅沙發。若是想拿到角“色”,就自覺關上門,以色易“色”。

空穴來風罷了,卻沒想到在學校裏也能傳得沸沸揚揚。

那一陣,昭夕人前人後都能看到飽含深意的目光,聽到不堪入耳的謠言。

都是電影學院的年輕人,向往鮮花著錦,渴求烈火烹油。而今身邊的人平步青雲,多少人意難平。

近在咫尺,不定不是昭夕,就是自己。

可偏偏又不是自己。

後來成為導演,她的處女作《江城暮春》上映時,獲獎無數。

她又一次站在鏡頭前,接受人群的詢問。

“為什麼不當演員,改行做了導演?”

“頭一部電影就有這麼大的製作,又收獲頗豐,你是什麼心情?”

“大家都你資源好,背後有一整個京圈的勢力,你認為這是你成功的原因嗎?”

可聚光燈下,他們聚精會神地問,卻從不認真聽。

她,

不當演員,改做導演,是因為祖母去世。祖母一生從事表演工作,遺憾於一直活在別人的故事裏,卻沒能講述她心裏的故事。

媒體寫,

昭夕謹遵長輩之命,迫於無奈,棄演從導。

她,

頭一部電影製作挺大,這點要感謝投資方的看好。我認為隻要故事足夠好,劇本下了苦工,哪怕導演是個新人,也足以打動投資方。

媒體寫,

昭夕發布會稱電影成功全靠金主,隻字不提演員。

她……

她了很多,但等於沒。

每看一次娛樂版麵,她都隻有一個反應:

??

???

後來就不了。

根本沒人在聽,她又何必多費唇舌?

*

羅正澤打了個嗬欠,很快睡著了。

程又年卻沒有睡意,失神片刻,從枕邊拿起手機,打開瀏覽器。

指尖在屏幕上停頓了好一會兒,才輸入兩個字:

“昭夕”。

蹦出來的詞條何止上萬條。

為首的幾條是——

“昭夕的背景”。

“昭夕愛睡鮮肉嗎”

“昭夕欲強”

“昭夕的金主是誰”

……

他匆匆掃過,眉頭一皺,最後點進了網頁推薦的第一條視頻。

那是《木蘭》剛上映時,昭夕第一次走進大眾視線,坐在鏡頭前接受采訪。

二十歲的姑娘,眉眼間還帶著一抹青澀,有些緊張地在高腳凳上坐好,故作鎮定地衝記者笑笑,“開始吧。”

那時的她和現在有些出入,更稚氣,笑起來有種不諳世事的真。

她的眼睛裏似乎有種難以描述的光芒,像漆黑夜空裏流光溢彩的星群。

記者問她:“頭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就獨挑大梁,心情如何?”

“很驚喜。”

仿佛沒料到她這麼惜字如金,記者又追問:“驚喜自己能脫穎而出,得到這個角色嗎?”

她忽然笑起來,“不,是驚喜導演的眼光這麼好,慧眼識珠,一眼就相中了出類拔萃的我。”

記者:“……”

……

……

彈幕飄過無數“”,幾乎遮蓋了她的臉。

程又年忍俊不禁。

理所當然的,也有無數難聽的言論——

“關係戶還這麼光明正大。”

“臉不是一般兩般的大啊。”

“她不如幹脆不驚喜呢,有金主在後頭撐腰,爹媽給她找資源,沒選到她才該吃驚吧。”

十分鍾的采訪,程又年連一半都沒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