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熱氣球的探險曆史
在18世紀,法國的造紙商蒙戈菲爾兄弟,受到了碎紙屑在火爐中不斷升起的啟發,利用紙袋聚集熱氣作實驗,於1783年6月4日,在法國的昂安諾內廣場內,將一個圓周為110英尺的熱氣球升起,飄然飛行了15英裏。
1783年9月19日,在凡爾賽宮前,他們又為國王、王後、宮庭大臣們,以及13萬的巴黎市民,進行了一次熱氣球的升空表演。同年11月21日,世界上第一次載人熱氣球在天空中航行試飛。這個熱氣球一共飛行了25分鍾,它在飛越了半個巴黎之後,降落在意大利廣場的附近。這次熱氣球飛行,比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整整早了120年。
在1785年,法國人布蘭卡德和美國人傑弗裏斯,成功地駕駛著熱氣球,飛越了英吉利海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熱氣球的製作材料和飛行燃料,都得到了提高和普及,熱氣球成為了一項不受地點約束,操作簡單方便的體育休閑項目。同時,它也成為探險家們心愛的探險之物。
1961年,普羅斯特和普萊瑟,共同創造了熱氣球升空高度的世界紀錄——34668米。
1978年,三名熱氣球飛行家由美國成功飛到法國,實現了人類首次駕駛熱氣球飛越大西洋的壯舉。
在1981年1月11日,美國人安德森駕駛著“維尼”號熱氣球,從埃及出發,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的首次熱氣球環球嚐試,在48小時後,安全降落在印度,一共飛行了4306公裏。
1981年,還有四名熱氣球飛行家從日本成功地飛到美國,這是人類首次乘著熱氣球,飛越太平洋。
在20世紀80年代,熱氣球被引入了中國。1982年,美國著名刊物《福布斯》雜誌的創始人福布斯先生親自來到了中國,他從延安到北京,完成了駕駛熱氣球飛臨世界每個國家的願望。
1985年,中國生產出了自己的熱氣球。中國的探險家們,成功地組織了熱氣球跨越珠穆朗瑪峰的飛行比賽;並且還從江蘇向東,飄到了日本的九州;從山東榮城飛越黃海,到達了韓國的濟洲島。
熱氣球的發明和改進,為人類的探險活動開辟了新的空間,也書寫了一頁新的曆史。
太平洋鳥瞰
1913年9月25日,登山探險家瓦土可.努尼茲.得.巴爾波亞站在位於巴拿馬海峽東岸的克亞雷克峰上,望見了歐洲人從未看到過的廣大洋麵,4天後,他到達海岸,走向海灘宣布:這片大洋命名為“南方之海”,整個大洋及其諸島都為西班牙國王費南多二世所有。
巴爾波亞一行人雖然是最先發現這一片後來被麥哲倫稱為太平洋的洋麵,但卻完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大。他們所見到的“南方之海”一直向西方延伸,麵積大約有1640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散布在海洋上的島嶼約有數千個,而且其中有很多島嶼自幾世紀以來就已經有居民居住。
現在,我們可以毫不費勁地利用現代科技測量太平洋的廣闊浩瀚,我們看到連綿幾十公裏都是一望無際的水麵,相形之下,就可以知道陸地是何其渺小。
這些事實,都是早期的航海探險家,數世紀以來付出相當的代價才發現的。但是如果要正確地判斷太平洋到底有多廣或是其特征如何?那隻有仰賴空中的俯瞰來判斷了。
從新加坡搭乘飛機,由西向東橫越太平洋,最初一定會引起錯誤的視覺,因為所看到的陸地比海麵還多。蘇門答臘、爪哇、佛羅裏斯、鬆巴、婆羅州等東印度群島浮在海麵上,島上樹木茂盛。這些人口密度高,物產富饒的城市或村落,仿佛庭院中水池裏的小石塊般,向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一帶延伸過去。
當飛機到達了這些島嶼地帶的盡端,航線由北轉向東北方時,我們才算真正進入了大洋洲的領域,這裏總麵積約為770萬平方公裏,位於太平洋的中南部,據估計共有1萬座以上的島嶼居於其上。
如果飛機再飛高些,會令人覺得從這一邊的水平線到另一邊的水平線之間,是一片毫無間斷的洋麵,就像一張完美無缺的藍紙一般,連海浪衝擊珊瑚礁形成白色斑點狀的波紋也看不到了。如果飛機飛得低點,就可以看到一些小斑點狀的沙灘、椰子樹叢,以及那些仿佛無人居住、陰鬱的雜木林。有時候還會看到有樹木、高山或村落的大島嶼,而這些島嶼與島嶼之間,又都被廣闊的洋麵阻隔著。
當天氣晴朗時,海麵上猶如鏡麵,風平浪靜。但也許下一刻就突然下起了一陣暴風雨,平靜的水麵一變而為波濤洶湧的浪濤。現代人坐在安全舒適的飛機內,俯瞰廣大的海麵時,那些早期的人類究竟是憑借著什麼樣的技術與幸運,或者是彼此如何同心協力地操作,才能橫越這無法猜測的廣大海洋,平安無事地到達陸地呢?他們又是如何航行在這人跡未至,又沒有航海圖指示的海麵上呢?不過,請不要忽略:雖然有許多早期的人類到達了他們的目的地,但是更多的人卻在狂風巨浪的侵襲下葬身海底。
太平洋上各個島嶼的分布和特征與它們的開拓和曆史發展是分不開的。大致說來,這些島嶼可以分為兩類,即火山島與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也就是地質學上所謂的環礁,而火山島的麵積較大,島上有海拔高達4880米的山脈或火山,構成這種島嶼的岩石是一種暗灰色斑點狀小顆粒的岩石,稱為玄武岩。這種島上的土壤肥沃,可栽種各種農作物,島上還有熱帶雨林、草原以及呈網狀分布的河流。
最先在這些火山島上登陸的移民們是一群幸運的人,他們的後代到今天為止,依然成功地栽種著傳統性的各種植物,例如:香蕉、山芋、椰子、麵包樹、鳳梨、甘蔗和珍珠樹等。而後來的移民們,也種植甘蔗、稻米、咖啡、可可等作物,由此可見其土壤的肥沃。雖然疾病,尤其是虐疾時有發生。但是幾世紀以來,移民們還是居住在這個富庶的環境中,辛勤地工作著。直到他們受到侵略或者部落間的不和,以及人口過剩等問題的威脅,才會再遷徙到其他地方。
沒有到過太平洋的人,對於這個地區的環礁都會有一種浪漫的想像。一般說來,環礁地形比火山島的知名度還高一些。但是人們的想像隻是從小說或電影中引發而產生的,事實上這些小珊瑚島上並不比火山島富饒,而且往往人口也較少。這些島嶼是由各種海洋動物體內組織中的石灰質所構成的。環礁內部的構造,和堡礁(與島嶼或大陸平行的珊瑚礁)及大陸邊緣的珊瑚礁(有長數百公裏的)一樣,都是從海麵下逐漸往上形成,形成這種礁的動物,平時隻能生存在海平麵50米以內,水溫約為攝氏20度左右的海域中。因為有水溫的限製,所以珊瑚島和珊瑚礁都出現在熱帶海域。
對於環礁的形成問題,專家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是形成於海底火山或山麓的邊緣,隨著時間的累積,逐漸加入了砂石與堆積物,麵積越來越大,最後形成了環礁。這種見解的依據是:珊瑚島斷斷續續地環繞,圈成礁湖,礁湖慢慢向逐漸下沉的陸地上延伸著。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礁湖都很淡,而且底部平坦,所以上述的說法無法立足。
古代的水手們在海麵上連續漂流了數周後,發現了這些島嶼一定非常高興,但是對於尋找永久居留地的移民們而言,這種島嶼隻不過是暫時的休憩地而已。
現代的科學家們認為,在幾億年前,當地球上還未出現人類時,陸地本是一塊完整無痕的地表,不像現在這樣被海洋分隔成好幾塊。近代的“大陸漂移說”,也就是根據“數百萬年前,地球上隻有一塊廣大陸地”的觀念衍生而來的。由於這塊超大型的陸地逐漸裂開漂流,最後就慢慢被分隔成一塊一塊的陸地。
數年前,這種說法找到了有力的科學證據。因為在南極大陸發現了生存於16000萬年前,屬於三疊紀時代的爬蟲類遺骸,這種身長0.9米,外形類似河馬,稱為立斯特拉紮爾斯爬蟲類的遺骸,和在南非發現的同種動物的化石完全一樣。
在遠古時代,陸地上隻有很淺的水域,亞洲、東印度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都連接在一起,可是不知何時,在這塊完整的陸地便漸漸地出現了裂痕,分成了幾個大區域,也許是在冰河期——從250萬年前至今——末期,冰河開始融化,水位上升,於是較低的陸塊就沉沒在水中。巨大的冰床遺跡,至今仍然殘留在被雪覆蓋著的喜馬拉雅山山頂及大陸冰河之中。很多火山島也是沉入海底的大陸遺跡。如果我們從海底測量它的高度,幾乎都是和喜馬拉雅山同樣高的。
我們可以猜測移居到太平洋諸島上的原始居民,是從東南亞,經過許多連鎖的島嶼,而逐漸到達大洋洲諸島。但是在11000年以前,密克羅尼西亞和玻裏尼西亞地區並不像現在這樣,排列著如此多的火山群島,所以要遷徙到這一地區前,必然要經過了長時期的航海旅程。
在我們所談論的三個區域中,有關美拉尼西亞的問題相對比較簡單一些,盡管在美拉尼西亞群島中,有些種族會因為居住地的不同而產生些微的變化,但一般說來,從美拉尼西亞人的膚色(黑色)、外貌特征(頭發膨鬆而卷曲、嘴唇較厚)可以看出他們是屬於黑人種族。新幾內亞叢林內有少數種族從石器時代就居住在該地,從他們的生活方式,可以推論出最早移居到美拉尼西亞的種族是屬於哪一種族。他們的長相和住在安達曼群島、菲律賓群島、馬來半島上的古代部落種族,也就是所謂的矮黑人非常相似。
矮黑人的身材矮小,和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有很明顯的差異。矮黑人由於至今仍沒有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所以還承襲著石器時代留傳下來的生活方式。
從兩者相似的體格和容貌來看,我們可以猜測矮黑人是最早移居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原始居民。致使他們從東南亞的故鄉遷居的原因可能是戰爭或其它災害。他們航經被海洋分割的東印度群島,以躍島前進的方式逐漸接近新幾內亞。他們使用竹子或圓木製成的獨木舟,從兩萬年前就開始遷徙,越過廣闊的海域,最終定居在新幾內亞的叢林地帶,或附近諸島。而和畢格米族很相似的矮黑人則繼續向西進入非洲。
直到現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大洋洲的土著是否由亞洲遷徒而來,但至少能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是經由這種方法而到達。因為他們和南印度以及錫蘭(現在的斯裏蘭卡)的維達族非常相似,所以有時候就稱該地的原始居民為維達印度族。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具有黑褐色的皮膚、鬈曲的黑發,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們並不是黑人種族,他們最後就定居在被後人命名為澳大利亞這塊大陸的北部,隨後遷往外部的是和矮黑人有著血緣關係的大洋黑人,他們的個子高,體格魁梧。也有些專家認為他們早於矮黑人定居此地。
這些不同種族的居民們都以漁獵為生,采集野生糧食,他們和最早來的原始居民混居一起。至於說巴布亞語言的種族則越過俾斯麥群島繼續向東前進,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在南方的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的群島、新克裏多尼亞群島及斐濟群島的大小島嶼之中。或許是因為他們在這些地區找到心目中理想的樂園,所以定居下來,不再移居到玻裏尼西亞。
在新石器時代,東南亞地區又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遷徙活動,這些遷徙者中,有些人通過馬來半島、東印度群島,循舊時的遷徙路線進入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這些遷徙者後來就被稱為原始馬來族,或印度尼西亞族(不可和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居民混為一談)。當他們開始遷徙時,就已經是黃種蒙古人和白種高加索人的混血種。
原始馬來族在遷徙時不但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農耕),還帶來了原產於亞洲的根菜類、芋頭類、水果和樹木的幼苗,此外還帶來雞、豬、狗等牲口,這些新移民者碰到在此地生活較久的民族時,就會用暴力趕走他們,或者和他們通婚。經過好幾世代後,已經無法和原來的種族區分了,而這些子孫也跟他們的祖先一樣,繼續向北或東航行探險,找尋新陸地。
定居在美拉尼西亞北方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人們,是屬於第二期的大批移民。或許原始馬來族就是利用向西延伸的一些大島嶼,如菲律賓群島、摩鹿加群島為踏腳板,而到達了密克羅尼西亞西側的帛琉群島,但也有些人是經由俾斯麥群島而到達目的地的。
無論遷徙者采用何種方式,他們從一個群島遷徙到另一個群島時,通常都要經過好幾世代才能完成。
這些新的移民者,生活在地形較低的寂寞的密克羅尼西亞的珊瑚礁島上,和他們以前在美拉尼西亞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從植物茂盛的土地遷徙到草木稀疏,甚至不毛之地的環礁上,使得他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此貧瘠之地生活,隻須簡單的農業技術,再加上無法得到自然的原料和物資,因此他們逐漸忘記了以往非常熟練的製造土器和編織的特殊技術。但是他們的聰明才智仍然世代相傳下來,其中最主要表現在造船技術上,其次是能夠憑直覺橫渡大洋的特殊才能。
這些移民者中有很多人繼續向東前進,走向未知的海洋,他們經過馬裏亞納群島及加羅林群島,橫越到處是環礁的海麵,前進到馬紹爾群島和吉爾貝特群島。
一些尋求穩定生活的人則留下來,他們和美拉尼西亞的原始居民通婚,後來又接受了來自亞洲的航海者之血液。
冰海突圍
12月份,正當北半球處於嚴冬的時候,南半球正值盛夏。盡管如此,南極大陸的氣溫還是零下幾十攝氏度。剛剛進入南極海域的我國“極地”號考察船,被重重浮冰包圍住了。這些晶瑩潔白的浮冰盡管沒有冰山那樣可怕,但是卻極大地阻礙了“極地”號的前進,使它前進的速度放慢了。
“極地”號上有中國南極考察隊116人以及大量儀器和建築材料。這次遠航的目的,是在東半球所在的南極大陸普裏茲灣拉斯曼丘陵地帶,建立我國第二個考察站——中國南極中山站。
“極地”號是一艘裝備精良的抗冰船,長152米,寬20米,排水量15000噸,能抗90~100厘米厚的海冰。幾天來,“極地”號在浮冰區迂回曲折,左衝右突,緩緩航行,有時1小時隻走0.3海裏。12月21日中午,船頭被堅冰撞開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洞。幸好這洞所在位置是個密封艙,漏水灌不到其他艙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第二天,“極地”號順利越過南極圈,白雪皚皚的南極大陸已翹首在望。考察隊員們一個多月來,由海上顛簸所帶來的惡心、嘔吐、煩躁等種種不適,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目的地拉斯曼丘陵地已經遙遙在望,不料,咫尺之間,卻可望不可及。
“極地”號雖然征服了茫茫的浮冰,但考察隊麵前卻橫著一道更寬更厚的陸緣冰。所謂陸緣冰就是鑲嵌在陸地邊緣的冰,又叫冰障或冰架。它由無數緊貼海岸的冰塊彙合聚攏而形成,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座晶瑩剔透如高大城牆般的屏障。
盡管拉斯曼丘陵陸緣冰的規模比較小,但它從岸邊到海區的寬度也有10000米左右,它不僅表麵覆蓋著白雪,雪層下的冰帶厚1~2米,而且在靠海岸1000米的冰帶上,還綿亙著一列城牆般的平頂冰山,考察隊員乘直升機觀察陸緣冰的冰情時,不由大吃一驚,因為在他們眼前展現出近千座大小冰山。最可恨的是,圍繞著海岸的冰帶中間,還有很多道險惡的冰裂縫。裂縫最寬有3米多,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縫中的海水隱約可見。
“極地”號雖然是抗冰船,但它不是破冰船,它的船體甲板隻有14厘米厚,對散碎的浮冰還能夠對付得過去,但在堅硬如鐵板的陸緣冰麵前則無能為力。況且這時船頭的漏洞被一路上的海水不斷“撕”大,已變成1平方米大小的橢圓形洞了。考察隊員們原想把建造中山站的物資先卸到陸緣冰上,然後再運送到陸地上。然而由於冰帶上的那幾道大冰裂縫,車輛根本無法通過。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先由少數隊員帶上一些物資,乘直升機登上拉斯曼丘陵,進行勘察、測繪等建站前的準備工作。